我的眼睛看世界

2021年09月16日

烛影斧声的三处记载

Filed under: 文化 — gcd0318 @ 17:38

闲看论坛,见一群业余历史票友(这不是重复用词,而是我觉得如果用历史票友的标准去要求那些人,他们应该算是业余的)讨论烛影斧声,争的不亦乐乎。哂笑之余,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可能还真有点历史之外的营养
故事本身呢,不必多说,看过贺后骂殿就大概齐知道梗概。我所见这个故事,有三处记载,分别是宋史纪事本末(以下简称本末),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续长编),以及顺着续长编,追溯到了湘山野录(以下简称野录),宋史正史里没有收录,也可见脱脱的眼界,此事的确荒诞,不入大家法眼一点也不奇怪
我上面列举的烛影斧声的三处记载,顺序是由晚到早,本末是明朝的,续长编是南宋的,野录是北宋的,同时这个顺序也是由详细到简略,细节最丰富的是野录,字数最少的本末——上古史都是越来字越多,这个故事倒是反的,哈哈,玩笑
那么我就从简到繁,理一下这个故事吧
本末的记载是这样的:赵匡胤兄弟的母亲曾有遗命,兄弟几个要轮流当皇帝,然后再传回赵匡胤的儿子。这个想法有点天真,大概老太太没看过刺王僚。但是赵匡胤还真是很喜欢弟弟赵光义,经常说,这个弟弟以后当皇帝肯定错不了。后来赵匡胤生病,就在冬十月壬午日晚上找赵光义来交代后事,把所有随从赶走,兄弟俩在密室聊天。反正我大概算了一下干支,那年冬十月没有壬午日,不知道是不是我算错了。总之,有人看到窗影上赵光义有“逊避”的动作,又听到赵匡胤拿柱斧敲地,喊着“好为之”,之后很快就死了,原文是“俄而”,当时时间是四更时候。然后皇后就来了,向赵光义说了些请“官家”照顾我们孤儿寡母之类的话,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称呼,赵光义也哭着答应,“共保富贵无忧矣”
续长编稍微多了些细节,大致是说,赵匡胤生病久治不愈,找了个道士作法,道士召来了个神仙,神仙说赵光义是个好人,于是就在壬子日晚上,赵匡胤找赵光义交代后事。我算了干支当年的冬季有这个日子,大概是古籍传抄的时候因为字迹潦草,子午写不清楚。之后的剧情大同小异,也是赶走随从,密室里只有兄弟俩,也是有人看到烛影,似乎是赵光义在逊避,也是听到赵匡胤拿柱斧敲地喊着“好为之”。但是赵匡胤死于癸丑之夜,也是四更时候。因为古人通常以五鼓天明作为新一天的开始,所以我觉得这时候应该已经是兄弟夜谈一天以后的凌晨了,也就是甲寅日的凌晨,赵光义已经离开皇宫回家去了。皇后派太监王继恩去找皇子赵德芳,但是王继恩认为赵匡胤早有安排,让赵光义接班,因此找来了赵光义。王继恩找赵光义的路上还有些插曲,也不过就是对赵光义的一些神话而已。总之赵光义来到现场,皇后一看,先是惊诧,但也称呼“官家”,也是说了些照顾好孤儿寡母之类的话,赵光义也哭着说,“共保富贵无忧矣”
野录的记载就更华丽了,大致是说,赵匡胤兄弟俩年轻时候认识一个道士,有点法力,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又遇到这个道士,就问起自己还有多少寿命,道士说,十月二十日晚上,如果是个晴天,就还有十二年(一纪),否则就要准备安排后事(续长编里还有一种近似的说法,大致是说,十月二十晚上如果下雪,就是寿命不久,如果晴天,可以多活十二年)。但是十月二十这个日子肯定不是壬子。后来这个道士就不见了。赵匡胤就算着日期,到了十月二十晚上,天气本来挺好,赵匡胤也挺高兴,突然就下雪了,赵匡胤赶紧让人找赵光义来,赶走随从,两兄弟在密室喝酒聊天。有人就看到赵光义的影子有避席“不可胜之状”。俩人喝到三更,赵匡胤用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就去睡觉,而且打呼噜。赵光义也睡在宫里。到了快五更的时候,听不到赵匡胤打呼噜,再看的时候,赵匡胤已经死了,于是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天亮就去上朝了
这事吧,反正,还要怎么解释呢,自己看吧,我觉得脱脱没把这事写进宋史,实在是毫无毛病。甚至早有注家指出,续长编的这段记载,不见于实录
至于有人由此去猜测赵光义是不是杀兄夺位,也完全没必要,因为在这三个记载里,都很明显的看出,赵匡胤是认可赵光义接班的。而且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赵光义到底有没有继承权?如果赵光义没有继承权,那么他为什么要杀皇帝?如果有太子,老皇帝死了太子接班,有他什么事?如果赵光义有继承权,那就安心等着好了,毕竟所有关于烛影斧声的记载里都提到,赵匡胤当时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完全没必要杀皇帝
至于正史的记载,赵光义继位没有任何悬案,太后一句话,波澜不惊顺理成章的就当了,而且也提到赵匡胤说赵光义以后是太平天子。毕竟赵匡胤在位的时候,赵光义是晋王,同时还做开封府尹。开封是当时北宋的首都,而亲王做京城府尹这个事,从五代以来,就是培养接班人常见的安排,而且赵光义当皇帝之后,立刻就封赵廷美为齐王,并且提拔到了开封府尹的位置上,摆明了还是要传位给弟弟的。至于后来赵廷美出事,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而且亲王尹京原本就是五代以来培养接班人的潜规则,赵匡胤想迁都和赵光义的阻挠本质上就是在争夺这个点:一旦迁都,赵光义的开封府尹就不是尹京了,自然也就丢了接班的机会。只是这兄弟俩都没挑明了这个争议点,赵匡胤讲的是洛阳更适合当首都,赵光义讲的是迁都太麻烦,俩人都在顾左右而言他。这就好像,公司要派人出差,大家都知道出差就有机会拿回扣,所以都想去,但是谁都不能说出这个理由,都只好说点别的理由,比如,老张最近孩子要考大学,老王身体不好不能太劳累,小李马上要结婚,小赵的老婆下周预产期,要不还是我去出差吧——谁都明白,谁也不说破,矛盾肯定是有的,但是还没有到桌面上
续长编里还有一段记载,大致是说,赵匡胤临死前召来王普等重臣,留下遗言,除了一些勤政爱民之类的套话以外,明确提到传位给赵光义,赵普提了点反对意见,所以后来赵普被赵光义打压,就是从这结的仇。但是李焘说他不信这个说法,解释了半天,总结下来就是说,这是仇家陷害赵普瞎编的,但是这么瞎编就让赵光义背锅了,所以要澄清
李焘给赵光义和赵普解围的这段话能不能洗白赵光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李焘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在维护赵光义的形象,要说的是赵光义不会因为这种事记恨赵普。如果李焘的立场是维护赵光义,那么对于续长编里的记载,我们就要从维护赵光义的角度去理解,才是会更接近李焘的本意了
这个事吧,一句话说就是,对于严谨的历史学研究来说,既无研究的价值,也无研究的必要,对于理解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评价北宋初期的主要人物,都没有任何的帮助,纯粹就是个文学创作的题材,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也恰是因此,我作为历史票友,才觉得可以拿出来咀嚼一下,咂摸咂摸滋味

开始收集自行车比赛里弯道摔车的视频

Filed under: 广告 — gcd0318 @ 11:20

看了个职业车手摔车的集锦,发现右弯摔的出现次数比左弯要多,如果不是制作视频的人刻意收集,那么可以说明右弯比左弯危险。这也符合我自己骑车的体会,右弯过的确实比左弯害怕。其中一个可能原因就是,过弯的时候,内侧手由于半径短,稍微一个小角度的变化都会对路线方向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内侧手的控制就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大部分人是右撇子,所以左手控车更稳定,因此左弯更好过
这个理由有点难理解,右撇子为什么左手更稳定。其实也不复杂,因为是右撇子,所以骑车当中右手经常要做其他事,擦汗,扶眼镜,喝水,吃东西,如果一件事可以单手完成,右撇子就会用右手完成,所以左手一直在车上,得到的锻炼机会更多
以上是大胆假设的部分,下面要做的就是小心求证:收集各种弯道摔车的比赛画面,进行统计,最好有左撇子的对比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