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睛看世界

2021年08月9日

形式从来大于内容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11:26

在我这个工科生看来,这次奥运会有一个意外的小收获就是,c 语言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其实可能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陈清晨喊出 WC 的时候,未必就是向对手口头的攻击辱骂,更多的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因为毕竟,用中文喊出来的 WC,韩国人未必能听得懂。当然了,也有人说这是对韩国人的回应,毕竟韩国人每次发球都要嚎叫一声,似乎是要在气势上压倒陈清晨。这个做法也引起了有些观众的不满,毕竟现在的观众的涵养越来越不好,当年邓亚萍打乒乓球也是这样喜欢大喊大叫,那时候就没观众说这样会影响对手比赛之类的片汤话。这种大喊大叫到底能给对手带来什么影响,其实也未必,语言需要经过学习才能具备的技能,所以只对特定人群有效,不具备无差别攻击的杀伤力
有人说单是一句 WC,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可以表达愤怒、惊讶、感叹等多种情绪,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现代人的词汇量都很少,用不同的词汇表达不同的情感,对大部分人来说,难度有点高,所以一个词就必须身兼数职,什么情绪都用一样的词去表达。而且很多语言都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在口语中,语言表达的含义并不完全取决于词汇本身,更重要的是语气,甚至如果语气和词汇的本意不一致时,我们的理解是更倾向于语气,这种现象俗称说反话。我还看过一个视频,有人和自己的狗说话,用温和的口气叫它傻狗坏狗笨狗,狗表现得很快乐,而用严厉的口气夸赞狗的时候,狗吓的蜷缩,似乎也说明宠物其实也是通过语气来判断主人的态度
如果把这个现象说的更抽象一点,大概可以概括为,形式比内容更能决定表达的效果,受众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也往往受形式的影响更大
如果这个规律能成立,那么当我们需要准确的表达,期望更好的表达效果时,就需要能尽量的形式和内容一致,比如写作,每种场合下用到的文章,就需要符合这个场合的形式。在曹丕的典论论文里就提到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文体有意义”,每种文体都有合适写的内容
扩展一点就是,比如写字,岳飞的还我河山写的荡气回肠,不但这四个字是一代名将心底的呐喊,其运笔也力度鲜明。更著名的是颜真卿的祭侄稿法帖,号称天下第二行书,语言越来越激烈,而线条也越来快,两者节奏一致,说明颜真卿当时并无暇思考,语言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书写也是随心所欲。如果用娟秀的字体来写,或者赵孟頫那种软趴趴的笔法写出来,就会让人看着看着不断出戏,成了形式内容两道汤
再推广一点就是,比如各种歌曲戏曲曲艺等演唱艺术,不同的旋律常用于表达不同的情绪。戏曲是最典型的,通常被叫做程式化,比如京剧里,表达苦闷忧愁就唱慢板,表达愤怒紧张就唱快板,从来不会用反。歌曲也是一样,情歌总是舒缓的多,失恋的歌就会出现激烈的旋律,因为这时候的情绪就是大起大落的。如果词曲不搭配,这歌就会听起来很奇怪。这里我就不纠结倒字的问题了,让现在的音乐人注意不要倒字,有点强人所难。就直说旋律和歌词吧,比如甜蜜蜜的旋律,填进去华山论剑的词,或者反之,只用前三句,因为很凑巧,前三句的字数完全一样——有兴趣的自己尝尝吧,这介乎柔情和豪杰之间的味道,相当酸爽
旋律和唱词之间,唱词是内容,旋律是形式,旋律承载着唱词,所以两者必须一致才能相辅相成。比如宋词,原本也是可以演唱的,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宋词的曲谱,不知道怎么唱,但是有些词牌保留了来历,可以推断大概的旋律风格,是快歌还是慢歌,是柔情还是激情。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就还可以通过词牌的形态,比如节奏是否跳跃多变,或者典型的符合词牌的作品的内容,来做大致的判断——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毕竟,一个音符不改,只是节奏变化,加一些打击乐,一个曲子的味道可能就全变了。而且用这种从词的文本来反推曲风的时候,千万要注意选对作品,因为毕竟,有像我的偶像苏东坡这样的怪人,不通音律却要填词,于是干脆不顾旋律,只看格律,结果是虽然自成一派,但是就如李清照所说,毕竟不是词之本色,也因此不能和音乐很好的配合,演唱出来可能效果要打折扣。然而歪打正着的是,随着词牌曲谱的失传,那些和旋律相得益彰彼此成全的词作品,单看文本就减色不少,而东坡词却获得了更顽强的生命力
当旋律和唱词搭配合适后,要想形成完整的艺术供人欣赏,演员的演唱也就成了一次再创造。如果把词曲放在一起看成内容,那么演员的演唱就是形式,是承载内容的,所以演唱也要和词曲有一致的风格,才是完整的作品。我喜欢说京剧的例子,一个演员可能会的戏非常多,但是有的可能只是会但不演,真正达到顶尖水平成为代表作的,也许只有极少数。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其他人这出戏更拿手,自己没别人唱的好,所以不唱,又或者其他某演员擅长的戏较少,恰好某一出戏在他的擅长剧目里举足轻重,所以有些名家干脆让过这出戏不唱,给同行留机会。再或者,可能就是某个戏不适合自己的演出,可能是因为扮相,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功夫不擅长,再就是可能剧情和演唱不适合自己的嗓音。比如程砚秋就很少唱坐宫,是不会唱吗?我不信,以他的根基和阅历,这么大路的戏他肯定会,只是基于他的嗓音条件,公主的雍容华贵不适合他去表达,而且程派的京白也确实不讨巧,因此唱不赢梅兰芳等名家,干脆不唱。而同样的,杨宝森一辈子好戏那么多,为什么代表作是杨失伍?一部分原因也是这些戏的剧情和大段的唱功更适合他的嗓音
现在还有一种形式叫 MV,就是歌曲配上画面,这就又是一层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如果把演唱的歌曲当成是内容,那么画面就是形式,画面承载着歌曲的演唱。这就又需要两者的配合,比如唱的是节奏明快的曲子,画面就不要太多的长镜头,反之亦然,对于柔美抒情的慢歌,就要多用长镜头,拍摄的内容也最好是玫瑰清泉,而不是雷霆闪电
话说到此,想起这次奥运会期间出了一段 MV 叫准备好,可谓典型的,词曲唱画面四分五裂的典范,各是各的,谁也不挨着谁
词呢,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有点尬,但是起码堆砌的都还是很积极向上的词汇,营造出的是有点硬派的文风
曲子就是两码事了,这么说吧,奥运会毕竟是运动会,还是要唱劲歌更贴谱,得有点气场,可是这个曲子,怎么说呢,大概是时代的特色吧,现在的运动歌曲,比二十年前的情歌还柔媚
至于唱,一开头捏着嗓子唱的那几句,有这个嗓子,学小翠花没准能红。也不能怪创作团队,因为毕竟,现在这个岁数的演艺界,除了女演员就是娘炮,三十岁以下的演艺圈里真找不出来一个能唱运动歌曲的。看来时代的审美真的是媚弱的,就像书法从草书到行书到楷书,线条越来越慢,灵气越来越少,唱戏从程长庚到谭鑫培到余叔岩再到杨宝森,嗓子越来越差,声音越来越软,调门越来越低,力量越来越弱
而画面拍的,怎么说呢,呵呵,换个导演吧,至少要先培养起一种竞技体育项目作为兴趣爱好,然后再来拍这种 MV
运动歌曲可以很抒情,比如 2002 从头再来,也可以很激越,比如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一定要听田震的版本,其他版本都是至少我没见过更好的。现在的音乐人仿佛都不敢或者不会用打击乐,歌手也不知道该怎么和打击乐配合,和鼓点节奏毫无呼应,咬字的时候嘴里舍不得使劲,不妨多向田震学学
我是看男篮的时候,在中场休息期间被强行安利了准备好,当时眼前就浮现出孙子操练宫女的画面,而且还是斩二美之前,强行装出运动感的词和软绵绵的曲再加上娇滴滴的唱,看到画面的时候彻底破防,实在忍无可忍,随手翻翻运动歌单,找出来一首天骄洗洗耳朵。说实话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听跟这个歌的时候,还觉得杨洋金彪挺娘炮的,白瞎了阎肃和孙川两位老先生这么好的词曲——但是和现在的这些当红小生比起来,这俩小伙舞台上的表演就算是很爷们了
一百多年前程长庚说谭鑫培的嗓子太软,但也预言二十年后当是老谭的天下,后来历史的发展印证了程大老板的远见卓识。也许程大老板只是从艺术发展规律上去推测,随着时代的发展,媚弱的流行,这种“子声甚甘”一定会成为时代的宠儿。但是也有人说,只有在那种国破家亡的时代,才会出现满城争唱叫天儿的场景,这种靡靡之音只能盛行于衰世末世。宋朝初年的诗坛急于寻找学习的典范,他们尝试了学习李商隐,但是很快就放弃了,文学史上一般也认为,李商隐的那种飘忽迷离的风格本来就是亡国的前兆,宋朝刚刚建国,一定无法接受这种衰世之音。但是后来听过了当代的京剧,见惯了柳永纳兰,竟然觉得就连余杨言奚的嗓音都是坚韧有力,就连辛弃疾龚自珍都算是豪迈得很了
时代的审美自有其规律,身在其中,个人的好恶实在是最不重要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