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睛看世界

2024年04月17日

理发之王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10:38

这个年代,思想家和艺术家从来都不是一群人,深刻的道理往往都是烂片在传播,就比如这个片,从叙事从拍摄技法从剧本从演员演技各个角度看这都是个烂片,但是它所表达的对科技和人的关系的思考上,却不能说不深刻,只是不知道是因为哪一条众所周知的原因,用了这么个题材来表达——电影都拍不好的人,竟然在讨论哲学?这还真不是开玩笑
剧情呢,也很简单,就是关于人的创造和机器复制之间的关系,这是个自从有工业化生产开始就存在的问题,这个片子放在美发行业的背景下来讲故事:有人发明了一台美发机器,可以通过分析每个人的相貌,计算出最合适的发型,并且内置了各路美发大师的各种技巧,打造出完美的发型。看起来确实是个能提高发廊劳动效率的工具对吧,但是就有人不接受,只是这个理由很牵强,是怕被机器的设计公司控制,失去自身的竞争力。不过剧中也提到了,用这机器的青年发型师李重光,确实因此提高了产出效率,但也因此失去了不少提升技术的锻炼机会。最终,一场人机对决以人获得实质的胜利结束,剧本的设计算是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大团圆结局
随着 AI 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行业的从业者在杞人忧天的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机器取代。我在各种渠道和老文里都提到过,如果一份工作只是单纯的搬运,那就一定会被机器取代,无论搬运的是具体的麻袋还是抽象的知识点,机器只是不善于创造,但是移动复制都是机器的长项。美发行业似乎看起来最难被机器取代的行业之一,因为它的本质是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产出的是在物理世界里实质存在的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但是剧情就是放在这个大背景下去讲,但是这种担忧恐怕是很多行业都有的。我自己就身处 IT 行业,对于 AI 这玩意,我所在的行业既是制造者,也是最早的使用者,因此也便成了第一批感受到冲击和恐慌的行业,一霎时各种所谓的低代码工具全都冒出来了,也有人喊出了以后不再需要程序员这样的口号
有人制造焦虑,自然也就有人真的焦虑,但是焦虑了一年,似乎也没看到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大家还是老样子,所谓的低代码平台和编程辅助工具,也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是大家还是焦虑
造成这种焦虑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恐怕是,太多靠复制搬运挣工资的低端从业者对机器和自己的复制能力有深刻的认识,知道在这个赛道里自己永远不可能打败机器,而同时也有足够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无法切换到其他的赛道去差异化竞争,比创造力不如其他从业者,比复制搬运又不如机器,那么等待自己的只有离开这个行业这一条路
有一个流派的 AI 就是基于大量的数据,不去探索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而是只关注 as-is 的数据关联,从而也可以做出还不错的产品,这就有点类似给小学生讲的故事,蚂蚁搬家说明要下雨,至于为什么蚂蚁搬家和下雨之间有关联,不重要,只要记住这个现象,看到蚂蚁搬家就是要下雨。这样做产品足够了,毕竟没有牛顿的年代里我们也能在树下捡苹果,古代中医就是这么干的。但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好奇心却让我们不断探索背后更深层的关联,而这是机器不擅长的,也是人类应该做的事
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真的需要很多人去做这种深刻的思考和研究吗

2021年12月31日

双鱼人看双鱼陨石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23:53

很久没因为看电影写点什么了,因为懒,没别的。2021 年的最后一天,看了个烂片,双鱼陨石,忍不住想写几笔
故事很简单,主角王得志为了赚钱在离婚中赢得儿子,加入了一个四人科考小组,去无人区考察。四人组捡到了一块陨石,给它取个名字叫双鱼。双鱼陨石有点奇怪的功能,能够复制触摸过陨石的人,而且是连身体带精神甚至连身上的衣服装备都一起复制,简单说就是本体和副本没有任何差别。但是两个个体都会出现一系列衰弱病态,最终要么其中一个死掉,要么一起死掉。四个人中的三个都被复制过,而且每个个体都在挣扎着活下去,结果却都因为各种原因死掉了。最终只有主角王得志幸存,通过不断自我复制,并且获取到被复制的装备(甚至我怀疑还吃掉其中的某个个体,因为故事一开始发现了其他人的残缺尸体),挣扎了二十年,走出无人区,回到家乡,见到了早已成年的儿子,谎称只过去了二十天,结果却被当成精神病抓走。王得志被抓前复制了自己,然后在精神病院自杀,成功为儿子留下了一个爸爸
有些文艺作品,不适合欣赏,但是适合思考,比如红楼梦。这个电影也是这样,剧情荒诞,人物形象单薄,拍摄手法单调,只是偶尔有几个广角大全景的画面还挺漂亮,但是故事以荒诞的形式,引出了很多问题
故事也反映了人面对生死的取舍,哪怕对方是另一个自己,也会痛下杀手;赵青为了获奖而做研究,陈清泉为了赚钱而冒险,求名和求利有没有高低之分;王得志本来好好的在聊天,精神病医生的出现让他情绪激动,反而很像精神病,解决问题的答案才是引起问题的原因,就像画皮里的佩蓉,原本是可以人畜无害的。这些更频繁被讨论的问题,即使脱离超现实的叙事,也可以得到讨论,因此我并没有在这些问题上浪费这个电影。但是电影最后,王得志说的,我们有多少事是准备好的,这个问题,恐怕对很多人都是个问题,但是对我倒是问题不大
但是这个故事其实讨论的问题,比这些都要本质得多。科幻片玄幻片童话神话荒诞剧就是这点好,可以通过理所当然的不现实,构建起合理的不合理场景,从而让一些日常我们很少关注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不会被忽视
这个片就在片子里提出了复制人的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一个人如果被复制,无论身体还是记忆都完全一样,那么哪个才是本来的人?如果本体和副本自相残杀,法律要怎么介入?更进一步问就是,我们怎么定义“这个人”就是“那个人”
这个问题在很多电影里被反复利用过很多次,我在老文里也都提到过,但是这种哲学系概论 101 水平的问题,我实在是想不出答案,甚至我也不相信会有合格的哲学系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给出答案,因为这种如此能够激发人想象力的问题,为什么要有答案呢?留着鸡下金蛋不好吗

2021年09月7日

简单的故事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11:41

上班路上偶然听春闺梦,其实这个戏看了不知道多少人演的多少遍,演员的票友的节选的从点兵开始全本的都看过,今天突然就想到一个问题:王恢和张氏家应该挺有钱有势的吧,所以王恢结婚三天就去当兵,一年就成了军官,要么是在家受了很好的教育,真有水平,要么就是上面有人,提拔的快,而张氏独居在家,也不知道做什么营生,有没有积蓄,回没回娘家借粮,反正还能养得起一个丫鬟,周围邻居应该也不是很穷,赵克奴他妈,一个八十多岁的空巢老太太,独自在家也能活着,如果不是家有余粮,恐怕就算想像汾河湾武家坡那样房前房后屋左屋右与人浆浆洗洗缝缝连连,也是谁家里都没这个需求。而且当地的治安还挺好,也没有荒山泪里面的苛捐杂税——战乱的年代不应该啊,李信回家,媳妇还说会不会又被征兵带走,这不就是杜甫的石壕吏嘛
这种问题就是没事瞎琢磨,和看戏都没什么关系,老文里曾经提过,中国的传统戏本来就不以剧情取胜,而是以演员技巧,所以剧情的地位就被弱化,甚至简化,给演员让路,让演员可以发挥技巧
过去的人看戏,其实是没太大耐性的,有点像我们看电视,节目一直在演,但是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不看,观众可能在聊天喝茶,等着轮到喜欢看的剧目或者演员,才会又把注意力放在台上。那么演员为了吸引观众,就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西方戏剧保持吸引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剧情,让观众的精神被设计好的情节牵引着。而中国传统戏剧,或者再精确点,戏曲中的传统戏,则恰相反,叙事性是很差的,有的研究者认为完全就是在找意境,有意境的地方就玩命的唱,唱完了赶紧赶路,赶到下一个有意境的地方继续唱。而虽然是为了意境而唱,可是唱词却几乎都是叙事和描写,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和音乐旋律和节奏来达到抒情的目的,很少有直接抒情,比如,不会出现“我很难过”这样的句子,而是用“心中好似滚油煎”之类的比喻来表达,总之,抒情性又看似不强
其实当然没这么夸张,但是传统戏确实不以剧情取胜,很少有复杂的故事,情绪的宣泄也不直接,中国的传统戏是靠演员的技巧来吸引人的,所以京剧界就有一句俗话:京剧是角的艺术。我们谈话剧,会说老舍的茶馆,谈电影,会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谈京剧,只会说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其实茶馆的成功不只是老舍的剧本,也要有足够好的演员把戏在台上立起来,甲方乙方离开葛优也很难说还能不能呈现的这么精彩,霸王别姬更不是只有梅兰芳在演出,但是这种表达方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话剧最重的的编剧,电影最重的是导演,而中国传统戏最重的是演员
其实很多脍炙人口的老戏,翻过来想想剧情,都简单的要死,就算把每一幕每一个段落都一个不落的总结起来,也都是几句话就能概括的,人物的形象也很固定,从头到尾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如果记住“一切为了突出演员”这个原则,很多事就很容易理解,比如人物形象固定,“脸谱化”这个词就是从戏曲来的,一个角色的人设从头到尾只有一两个面向,剧情直接,不设悬念,不让观众财迷,没有什么倒插笔之类的叙事技巧。比如叹五更,无论是荒山泪还是清官册,拍成电影,恐怕三两个镜头就交代过去了,要营造起一样的气氛,只能加个插曲——那就还是叹五更的程式,换了个 bgm 改了词的叹五更
中国传统戏不重剧情,故事都很简单,但是这不是说传统戏讲不了复杂的故事,而且传统戏也必须讲复杂的故事,因为过去说书唱戏的素材互相借鉴,评书里的故事可都是以情节复杂抓人的。那么唱戏的怎么办呢?其实也不难,就是拆呗,太大的故事就只讲一部分,讲一部分还嫌复杂,那就拆成小段,叫做折子戏。比如红鬃烈马,要是交给说书先生,能讲一年,到了戏曲里,就算简化,也是十几个折子戏。更有所谓的说不尽的三列国,三国背景的戏在所有剧种里都至少有个百八十出,拆来拆去,像赤壁大战这样线索太多的故事,到了京剧里,是群借华三个折子戏,可以单独唱,也可以一起演
可是拆成折子戏又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剧情没头没尾。没尾还好办,没头看不懂啊,怎么办呢?太简单了,台上不演的故事,演员可以讲嘛,在一折的开始讲故事,正好就是大段大段的唱和念白,演员炫技的机会不就来了嘛,各种变化丰富的旋律尽管招呼。所以看一出完整的四郎探母,杨家将那点历史几个人反复唱了多少次,天门阵一点没看到,但是不断的提,杨四郎一出场,坐宫的时候就念叨,我们哥们几个死得惨啊,我妈来打天门阵了,接着杨宗保巡逻,也是出来就唱一遍,我们在这打天门阵呢,再后来杨六郎上场也是先唱,我们马上就要破天门阵了,佘太君没说几句话,还要再讲一遍,我这几个孩子都没了啊,最后萧太后还要再提一次,把守天门阵——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坐宫巡营见弟见娘回令,不管单独看哪一折,都能通过剧中人物的独白和对话大概了解故事的整个背景,不会带着“宋朝人怎么在番邦当驸马”“为什么母子俩要打仗”这种问题往下看
还有伍子胥的故事,其实剧情也很复杂,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从马昭仪开始一直到刺王僚,当然是很完整的故事,但是首先,昭关有文武,而且从头看到底,反正我没试过,我估摸着,怎么着三五个小时是看不完的,现在能看到的还是拆成折子戏,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鱼肠剑刺王僚,那么前面的剧情就要反复的讲,从战樊城开始,见一个人说一遍,甚至出场报完名就要念叨,我要报仇我要报仇,比祥林嫂还祥林嫂,其实也是怕观众不知道前面的剧情,所以安排大段的唱,来构建叙事背景。还有老师给我讲过,“一事无成两鬓斑”一段,只有单演鱼肠剑这一折的时候才唱,如果是全本的伍子胥,就不必唱,因为和前面完全重复,太啰嗦了
京剧在处理复杂剧情的时候所采用的这种拆成折子戏的方式,不但是应对当时演出市场的有效手段,而且也符合以演员为核心的原则,通过大段的叙事性的演唱,不但重构起叙事大背景,还让演员有机会展示个人能力,但是在后来却越来越少采用。最近一百年,可以说京剧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再挣扎往上爬的过程,单纯的翻演老戏当然不是万能的良药,但是新编戏的先天不足,也恰体现在这种地方。其实这个锅未必要由现代的京剧人来背,恐怕病根从一百年前就种下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京剧集中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演员,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以及以周信芳为代表的海派明星更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而且这些名家几乎都有自编的大戏,用的人多,技巧繁难,直到今天都代表着京剧这门艺术的天花板。但是这些戏很多都是要演出两个小时以上的大戏,而且很难拆,拆不开,因为故事中间几乎不回顾前面的剧情,所以一旦拆着当成折子戏演,就只能演第一折,后面的都要改,加个帽子穿个鞋之类的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也都只是相对而已。比如四进士,虽是老戏,却相对比较难拆,而比如锁麟囊,虽然是程砚秋新编,就相对比较好拆,大概除了绿马完全不会引起共鸣以外,其他的都好理解——绿马这个细节放在电影里,就要闪回一下了。所以有人说锁麟囊剧本好,活保人,无论谁演,只要不出错,想不成功都难
至于现在的新编戏,就完全不考虑这种事了,很少有设计这种可以让剧情告一段落的小结尾,更没有剧中总括前情的唱念,一个故事讲到底,剧情也很是紧凑复杂,换句话说也就是,要么全看,要么别看,看半截完全看不懂,就很尴尬。还有人说编一出戏,起码要有能让观众记住并且流传的唱段,这在新编戏里也几乎看不到
其实那么着急讲一个宏大冗长的故事干嘛呢?演一个简单点的故事,或者用小段拼成大戏,从而把舞台留给演员,根据演员的技能设计剧情,让故事和人物为演员的技巧服务,再来几个能让人记住的唱段,一个作品自然就立住了,一百年前的那些名家自编戏都是这个原则,结合自身技巧编戏——当然了,这样编戏也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人没了戏也没了,因为其他人很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技能水平,五侯宴肯定要失传,因为没有第二个李慧芳
可是现在编的这些戏,人还在,戏就没了啊

2021年08月9日

形式从来大于内容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11:26

在我这个工科生看来,这次奥运会有一个意外的小收获就是,c 语言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其实可能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陈清晨喊出 WC 的时候,未必就是向对手口头的攻击辱骂,更多的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因为毕竟,用中文喊出来的 WC,韩国人未必能听得懂。当然了,也有人说这是对韩国人的回应,毕竟韩国人每次发球都要嚎叫一声,似乎是要在气势上压倒陈清晨。这个做法也引起了有些观众的不满,毕竟现在的观众的涵养越来越不好,当年邓亚萍打乒乓球也是这样喜欢大喊大叫,那时候就没观众说这样会影响对手比赛之类的片汤话。这种大喊大叫到底能给对手带来什么影响,其实也未必,语言需要经过学习才能具备的技能,所以只对特定人群有效,不具备无差别攻击的杀伤力
有人说单是一句 WC,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可以表达愤怒、惊讶、感叹等多种情绪,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现代人的词汇量都很少,用不同的词汇表达不同的情感,对大部分人来说,难度有点高,所以一个词就必须身兼数职,什么情绪都用一样的词去表达。而且很多语言都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在口语中,语言表达的含义并不完全取决于词汇本身,更重要的是语气,甚至如果语气和词汇的本意不一致时,我们的理解是更倾向于语气,这种现象俗称说反话。我还看过一个视频,有人和自己的狗说话,用温和的口气叫它傻狗坏狗笨狗,狗表现得很快乐,而用严厉的口气夸赞狗的时候,狗吓的蜷缩,似乎也说明宠物其实也是通过语气来判断主人的态度
如果把这个现象说的更抽象一点,大概可以概括为,形式比内容更能决定表达的效果,受众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也往往受形式的影响更大
如果这个规律能成立,那么当我们需要准确的表达,期望更好的表达效果时,就需要能尽量的形式和内容一致,比如写作,每种场合下用到的文章,就需要符合这个场合的形式。在曹丕的典论论文里就提到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文体有意义”,每种文体都有合适写的内容
扩展一点就是,比如写字,岳飞的还我河山写的荡气回肠,不但这四个字是一代名将心底的呐喊,其运笔也力度鲜明。更著名的是颜真卿的祭侄稿法帖,号称天下第二行书,语言越来越激烈,而线条也越来快,两者节奏一致,说明颜真卿当时并无暇思考,语言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书写也是随心所欲。如果用娟秀的字体来写,或者赵孟頫那种软趴趴的笔法写出来,就会让人看着看着不断出戏,成了形式内容两道汤
再推广一点就是,比如各种歌曲戏曲曲艺等演唱艺术,不同的旋律常用于表达不同的情绪。戏曲是最典型的,通常被叫做程式化,比如京剧里,表达苦闷忧愁就唱慢板,表达愤怒紧张就唱快板,从来不会用反。歌曲也是一样,情歌总是舒缓的多,失恋的歌就会出现激烈的旋律,因为这时候的情绪就是大起大落的。如果词曲不搭配,这歌就会听起来很奇怪。这里我就不纠结倒字的问题了,让现在的音乐人注意不要倒字,有点强人所难。就直说旋律和歌词吧,比如甜蜜蜜的旋律,填进去华山论剑的词,或者反之,只用前三句,因为很凑巧,前三句的字数完全一样——有兴趣的自己尝尝吧,这介乎柔情和豪杰之间的味道,相当酸爽
旋律和唱词之间,唱词是内容,旋律是形式,旋律承载着唱词,所以两者必须一致才能相辅相成。比如宋词,原本也是可以演唱的,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宋词的曲谱,不知道怎么唱,但是有些词牌保留了来历,可以推断大概的旋律风格,是快歌还是慢歌,是柔情还是激情。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就还可以通过词牌的形态,比如节奏是否跳跃多变,或者典型的符合词牌的作品的内容,来做大致的判断——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毕竟,一个音符不改,只是节奏变化,加一些打击乐,一个曲子的味道可能就全变了。而且用这种从词的文本来反推曲风的时候,千万要注意选对作品,因为毕竟,有像我的偶像苏东坡这样的怪人,不通音律却要填词,于是干脆不顾旋律,只看格律,结果是虽然自成一派,但是就如李清照所说,毕竟不是词之本色,也因此不能和音乐很好的配合,演唱出来可能效果要打折扣。然而歪打正着的是,随着词牌曲谱的失传,那些和旋律相得益彰彼此成全的词作品,单看文本就减色不少,而东坡词却获得了更顽强的生命力
当旋律和唱词搭配合适后,要想形成完整的艺术供人欣赏,演员的演唱也就成了一次再创造。如果把词曲放在一起看成内容,那么演员的演唱就是形式,是承载内容的,所以演唱也要和词曲有一致的风格,才是完整的作品。我喜欢说京剧的例子,一个演员可能会的戏非常多,但是有的可能只是会但不演,真正达到顶尖水平成为代表作的,也许只有极少数。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其他人这出戏更拿手,自己没别人唱的好,所以不唱,又或者其他某演员擅长的戏较少,恰好某一出戏在他的擅长剧目里举足轻重,所以有些名家干脆让过这出戏不唱,给同行留机会。再或者,可能就是某个戏不适合自己的演出,可能是因为扮相,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功夫不擅长,再就是可能剧情和演唱不适合自己的嗓音。比如程砚秋就很少唱坐宫,是不会唱吗?我不信,以他的根基和阅历,这么大路的戏他肯定会,只是基于他的嗓音条件,公主的雍容华贵不适合他去表达,而且程派的京白也确实不讨巧,因此唱不赢梅兰芳等名家,干脆不唱。而同样的,杨宝森一辈子好戏那么多,为什么代表作是杨失伍?一部分原因也是这些戏的剧情和大段的唱功更适合他的嗓音
现在还有一种形式叫 MV,就是歌曲配上画面,这就又是一层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如果把演唱的歌曲当成是内容,那么画面就是形式,画面承载着歌曲的演唱。这就又需要两者的配合,比如唱的是节奏明快的曲子,画面就不要太多的长镜头,反之亦然,对于柔美抒情的慢歌,就要多用长镜头,拍摄的内容也最好是玫瑰清泉,而不是雷霆闪电
话说到此,想起这次奥运会期间出了一段 MV 叫准备好,可谓典型的,词曲唱画面四分五裂的典范,各是各的,谁也不挨着谁
词呢,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有点尬,但是起码堆砌的都还是很积极向上的词汇,营造出的是有点硬派的文风
曲子就是两码事了,这么说吧,奥运会毕竟是运动会,还是要唱劲歌更贴谱,得有点气场,可是这个曲子,怎么说呢,大概是时代的特色吧,现在的运动歌曲,比二十年前的情歌还柔媚
至于唱,一开头捏着嗓子唱的那几句,有这个嗓子,学小翠花没准能红。也不能怪创作团队,因为毕竟,现在这个岁数的演艺界,除了女演员就是娘炮,三十岁以下的演艺圈里真找不出来一个能唱运动歌曲的。看来时代的审美真的是媚弱的,就像书法从草书到行书到楷书,线条越来越慢,灵气越来越少,唱戏从程长庚到谭鑫培到余叔岩再到杨宝森,嗓子越来越差,声音越来越软,调门越来越低,力量越来越弱
而画面拍的,怎么说呢,呵呵,换个导演吧,至少要先培养起一种竞技体育项目作为兴趣爱好,然后再来拍这种 MV
运动歌曲可以很抒情,比如 2002 从头再来,也可以很激越,比如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一定要听田震的版本,其他版本都是至少我没见过更好的。现在的音乐人仿佛都不敢或者不会用打击乐,歌手也不知道该怎么和打击乐配合,和鼓点节奏毫无呼应,咬字的时候嘴里舍不得使劲,不妨多向田震学学
我是看男篮的时候,在中场休息期间被强行安利了准备好,当时眼前就浮现出孙子操练宫女的画面,而且还是斩二美之前,强行装出运动感的词和软绵绵的曲再加上娇滴滴的唱,看到画面的时候彻底破防,实在忍无可忍,随手翻翻运动歌单,找出来一首天骄洗洗耳朵。说实话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听跟这个歌的时候,还觉得杨洋金彪挺娘炮的,白瞎了阎肃和孙川两位老先生这么好的词曲——但是和现在的这些当红小生比起来,这俩小伙舞台上的表演就算是很爷们了
一百多年前程长庚说谭鑫培的嗓子太软,但也预言二十年后当是老谭的天下,后来历史的发展印证了程大老板的远见卓识。也许程大老板只是从艺术发展规律上去推测,随着时代的发展,媚弱的流行,这种“子声甚甘”一定会成为时代的宠儿。但是也有人说,只有在那种国破家亡的时代,才会出现满城争唱叫天儿的场景,这种靡靡之音只能盛行于衰世末世。宋朝初年的诗坛急于寻找学习的典范,他们尝试了学习李商隐,但是很快就放弃了,文学史上一般也认为,李商隐的那种飘忽迷离的风格本来就是亡国的前兆,宋朝刚刚建国,一定无法接受这种衰世之音。但是后来听过了当代的京剧,见惯了柳永纳兰,竟然觉得就连余杨言奚的嗓音都是坚韧有力,就连辛弃疾龚自珍都算是豪迈得很了
时代的审美自有其规律,身在其中,个人的好恶实在是最不重要的事了

2021年01月3日

怎样才算一个人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23:30

这不是 Bob Dylan 的歌词,而是这两天看电影的时候想到的问题
这两天看了几个电影,包括赤狐书生(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A4%E7%8B%90%E4%B9%A6%E7%94%9F), WW 1984(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5%9E%E5%A5%87%E5%A5%B3%E4%BE%A01984),标准的超级英雄套路片,还有真假美猴王之大圣无双(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C%9F%E5%81%87%E7%BE%8E%E7%8C%B4%E7%8E%8B%E4%B9%8B%E5%A4%A7%E5%9C%A3%E6%97%A0%E5%8F%8C),烂片无疑,而且百度百科的剧情介绍是错的——提了个修改,看什么时候能通过吧。这几个片都涉及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以,罗嗦几句吧
白十三还是一只普通狐狸的时候被王子进的前世救过,到了这一世两个人的关系和前世有没有关系?Barbra 本来是个特别普通的小透明,虽然很热心也很善良,但是却是个标准的小人物,职场上微不足道,生活里内向自卑,但是因为神秘的许愿石,她成为了拥有神奇力量的超人,而且突然就获得了所有人的关注和认可。于是,她的心态变了,为了留住这种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快乐,她成了反派。而 Steve 这个角色,说实话我有点没看懂,是因为相貌变了导致 Diana 没有认出他,还是他只是借尸还魂,进入了别人的躯壳,所以结尾出现的那个看雪的男人并不认识 Diana。但是这两个角色都恰好是两个表象:Barbra 的外表没有变化——好吧其实 Barbra 的外表也变了,但那只是她的气质变化,而且更会打扮了——但是内心完全变成了另外的样子,那么她还是 Barbra 吗?而 Steve 的外表变了,内心却仍然是那个爱飞机爱 Diana 的 Steve,那么他还是 Steve 吗?六耳猕猴受孔雀王指使,冒充孙悟空骗取九环锡杖,但是如果他得到了孙悟空的全部记忆,那么他到底是六耳猕猴还是孙悟空?或者一般的,我们认定这个人就是他本人,是根据什么
这好像是个哲学问题,这种问题也只能以特定类型的电影去呈现,比如科幻武侠童话神话,或者有的人喜欢再细分为魔幻玄幻之类,总之都是超现实的片子,因为这种片不必受限于客观世界的规律,可以自行建构起一套逻辑世界,另设规则,在这里可以把一些问题极端化,来引起更多的思考
短期内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导致心态改变,这在现实里固然存在,但是只有在超现实的片子里在可以把它极端到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让 Barbra 完全没有准备好去应对,因此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的不再谦卑,甚至不再善良,那么她还是 Barbra 吗?她需要为这期间的行为负责吗?我觉得很多人都会觉得她还是 Barbra,要为这些行为负责,因为这种变化是她自己可以控制的,或者说这种心态失控是她自己无法做出调整的结果。那么 Steve 内心不变而外形变了,应该绝大部分人也会认为他还是 Steve 吧,起码 Diana 认为他是 Steve,但是结尾看雪的那个男人,恐怕不会有人觉得这是 Steve 吧
而真假美猴王的电影,它当然是和西游记原著毫无干系的剧情,只是借用西游记的人物框架,减少了许多背景的交代。在这个设定里,六耳猕猴长的和孙悟空一样,又有孙悟空的记忆,甚至还失去了自己的记忆,那么他到底是孙悟空还是六耳猕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Barbra 变身后,有 Barbra 的外形而没有 Barbra 的思想,Steve 只有思想而改变了外形,如果这样我们都认可他们还是 Barbra 和 Steve,那么像六耳猕猴这种外形和思想都和孙悟空一样的,应该也就没理由不是孙悟空了吧——但是恐怕不会有人这么认为
至于赤狐书生,好像又复杂一点。转世投胎是佛教进入中国之后被反复使用的编故事的手法,至今还有这类故事。经过投胎,理论上是要在阴间喝了孟婆汤,抹去关于前世的记忆,样子变了,记忆也没了,那么投胎后的王子进和前世的小孩是不是同一个人?投胎后和前世还有没有关系?还要不要报恩或者报仇?甚至白蛇还要不要嫁给许仙?这都成了问题。民间传说倒是简单粗暴的给了个答案:今生的遭遇都是前世的注定,所以三国人物都是楚汉争的人物投胎,才会有这一世的恩怨
哲学系第一学期就会讨论这种问题:怎样才算一个人,以及,怎样才算同一个人。而且,老师应该都不会给答案——如果某位哲学系的老师给了标准答案,那么,他不配在哲学系教书。但是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反复思考。比如 X-man 里的变异人具有人类的基因,是人类的后代,有人类的思想,但是在剧情里的人类为什么不承认他们也是人?Wolverine 被替换个金属骨骼,那么他还是不是之前的 Wolverine?超人是外星生命,被人类抚养长大,有人类的外形和思想,但是没有人类基因,他们他是不是人?机械战警的身体几乎被毁,只剩下一个头,连接了机械的身体,那么他是不是人?Vice 里的机器人都有了自己的意识和判断,那么他们是不是人?Ederlezi Rising 里的女机器人最终有没有变成人?机械画皮里不断升级学做女人并且可以随时改变容貌的机器人算不算人?这些触及人类标准的哲学问题,大概也只好在科幻片里去讨论了……甚至,机械画皮还牵涉到,女机器人如果能算人,那么她伤人就要由她来负责,否则就是那个天才博士制造者来负责,因为他制造的机器失控,造成他人死亡
哲学上还会讨论一种问题,比如,机械战警的头还是原来的头,但是身体换成了机器,如果这样还可以承认他还是 Alex,那么是不是可以一般化的认为,Alex 的一部分被换掉,还是 Alex,那么如果是一台电脑控制着 Alex 的钢铁身体,那么他(或者它)还是不是 Alex?哲学课上一般是换个说法,比如,一条船每次换掉一块木板,当所有的木板都被换过一次之后,这条船还是不是原来的船?其实更直接的问法就是,人类的细胞每天都在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亡脱落排泄,新的细胞生成,当我们全身的细胞都换过一遍之后,是不是就等于换了个人?甚至,比如 Death Pool 具有无限修复的超能力,身体被砍掉一部分之后还会再生,那么如果从正中间把 Death Pool 一刀劈开,是不是就会得到两个 Death Pools?就像蚯蚓那样——那可真是灾难,两个话痨,太可怕了
其实我在看真假美猴王的时候,满脑子还是在想着那个从小就困扰着我的那个问题:六耳猕猴到底怎么回事。好吧针对西游记里这个故事的解读很多,我见过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六耳猕猴其实是孙悟空对取经事业并不坚定时候的内心的阴暗面,是孙悟空的影子,所以他有孙悟空的记忆,知道孙悟空的所有黑历史——但是这些再怎么也无法解释一个问题:大禹治水的时候应该只用了一根如意金箍棒测量水深吧?六耳猕猴手里那根能和定海神针对攻而势均力敌不落下风的铁棒是哪来的

2019年10月9日

有问题要解决,没有问题创造问题也要解决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3:04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都是原本不存在的,人们凭空创造出来这些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也不知道是图的个什么
银河补习班有很大部分的剧情是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冲突的,这本来是个基本上没什么营养的老坑,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自己学习的人需要素质教育,可以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提升,而那些需要靠求学来改变命运的人,那些像教导主任一样光着脚走进大学的人们,需要的就是为人之学,学给别人看,也就是学会应试,然后参加各种考试,取得成绩,拿到某种资格或者敲门砖,这是两个领域,本来不该有冲突的,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在为人之学的公共教育里搞为己之学的自留地,这才人为的制造出了矛盾冲突
就像片子里,马皓文给马飞的就是素质教育,培养兴趣,鼓励思考,而且因为马皓文只有马飞一个学生,才有可能实行素质教育——想像一下,如果马皓文带着五十个学生躺在草地上,感受着青草的芳香,然后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怎么和每个学生充分的交流,保护好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马皓文带着一个马飞去看航展,一路上尚且筋疲力尽差点走散,如果是一个老师带着一大巴车的学生,那又是怎样的场景?如果每个学生要看不同的展览,又让老师怎么办?想搞素质教育,首先就是师生比例不能太悬殊,小班课,那当然是可以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矛盾的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就是流水线,教出来的学生每个都一样——没错,现代社会之所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也就是靠着流水线上无限的复制才得以满足。这种工业化大生产的特点首先是快,流水线越多产量就越大,而且只要流水线的设置得当,任何一批产品里都不可能有次品,当然也不会有精品,而且经过逐渐的优化流水线,产品的整体水平可以缓慢但是稳定的提高,就像应试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恰相反,那是量身定做,精雕细刻,精品都是这样打磨出来的,但是很久才能出一个,而且每两个产品之间的质量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这要看天时地利人和等很多因素。应试教育就是泡面,无论谁来泡,每一碗的味道都一样,别指望太好的味道,当然也不会很差,而且方便快捷,五分钟就能吃,而素质教育则是大厨的私房菜,换一个厨师就吃不到这个味道——要方便就吃泡面,要美味就等私房菜,这是两个行业,谁也不会抢了谁的生意,因为面对的人群和受众对它们的预期本来就不一样,这本来也没问题,要把泡面吃出私房菜的味道,那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其实这也像是法治和人治的区别,也就是靠制度靠流程和靠人的区别,就像民主和独裁。泡面有固定的配方和食用步骤,可以逐步改进,人能改变的余地很少,而私房菜则完全看厨师的手艺,但是泡面通过配方的改进,总是可以让下一碗和上一碗不一样,如果恰好下一碗比上一碗稍微好了那么一点点,那就固定在配方里——这也像应试教育,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也会有缓慢的改变,如果恰好是个进步,那就在未来的教学里继续普及这样的教育方式,但是应试教育也不可能像素教育那样迅速针对天才调整教学方案。只是,太多的人以为自家孩子是天才,会被应试教育的缓慢甚至退步耽误了,套片子里的一句台词:学生不是实验品——这实在是挺滑稽的,哪来那么多天才?真有那么多天才,世界早就乱了。人类社会之所以稳定,就是因为天才太少
影片的结果,马飞还是要回到体制内,经过应试教育的检验,考到前十名,才算是个完整的结局——当然了,这也是在给素质教育正名,说明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来应付应试教育,完全没有问题。换句话说,那些连考试这么简单的事都搞不定的学生,基本上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素质。在这个意义上,无法通过应试教育的学生,基本上就是素质不够好的学生,虽然有误伤,但是和整体的过滤效果比较,这些牺牲应该还算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谁愿意做这个误差呢
当完成高考后的学生把书本和考卷从楼上扔下来的时候,马皓文问教导主任,学生真的喜欢学习吗,高考之后他们还会继续学习吗,教导主任无言以对——但是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以后的事情应该交给大学老师们去解决。每个学习阶段都有自己的角色,初中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完成九年义务(受)教育,这是教育普及的一部分,也是阻碍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而高中的任务就是给大学输送学生,至于以后怎么办,高中老师没有义务考虑。毕竟高中实在是很尴尬的一个阶段,除了师生比例奇葩的共性问题以外,九年义务教育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完全搞以达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毫无问题,大学是面对(法律上的)成年人的选拔教育,所以老师可以放手不管,唯独高中,夹在中间,十三不靠,怎么都不对——换句话说,怎么都对,就比如教导主任的这种教学方法,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但是马皓文不一样,他面对的不是马飞的一个阶段的教育,而是要面向马飞毕生的教育,这就像任期制的总统和终身(甚至世代)制的皇帝,对国家的责任也不一样,总统只做几年,以后的事有以后的总统处理,哪怕留下个烂摊子,只要自己的任期内干净漂亮就好,而皇帝却要考虑子孙万代,所以会花时间在那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上,比如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隋炀帝修运河。对马飞来说,教导主任只有几年的任期,而马皓文是终身的爸爸,他们的诉求和目标,也就决定了,他们仍然做的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一个为了眼下,要立刻解决问题,一个为了终生,要长久保持领先
所以马皓文的面向终身的素质教育,和教导主任的面向当前目标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件事,矛盾都是因为缘木求鱼而人为制造出来的

2019年08月7日

看似浅薄的科幻片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4:57

看多了美国大片,就觉得好像票房极佳的电影,常见那种故事简单甚至浅薄但是画面好看的,仿佛一个大致能自圆其说的梗概,再加上一群俊男美女,或缠绵或打斗,只要有个足够高超的电脑动画特效团队,这片也就足够一卖了。可是这个味道却也有点熟悉,仿佛中国的传统戏剧也是这个样子,那些久演不绝的经典名剧,几乎也都是故事简单甚至浅薄,但是能让演员充分的展示技巧,有繁难的表演,有华丽的唱腔,有火爆的开打,就足够了
东西方百余年的戏剧竟然都是靠一种方式在赚钱,似乎不能说是个巧合吧,这里面应该有些和人的本性相关的因素,比如,中国传统戏剧面对的主要是平民阶层,虽然知识阶层也看戏,但是也完全可以用流行的从众现象来解释,而同时,被知识分子雅化的比如昆曲,竟然还渐渐的被市井的京剧挤的没有了市场。而那些票房大卖的美国电影,也基本都是靠平民一张一张的电影票买出来的,换句话说主要针对的也是市井平民,所以好莱坞也常有学院派评价颇高的电影票房却惨淡的一塌糊涂
平民的眼光就是这样的,那些有深度有思想有内涵费脑子的电影,几乎不可能创造票房奇迹,除非这种电影被包装成前面那些电影的样子,同时遇到善于解读的人,从中看到其深刻的一面——今天就专门说说科幻片
科幻片常见的一类就是关于人和非人类生物甚至人造生物的关系,这就牵涉到,到底怎样的生物甚至非生物可以算是人可以被人类社会接纳,人类要怎么和他们相处的问题。就比如机械公敌里机器人公司提出的机器人不会谋杀,因为机器人不是人,没有独立意识——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人的定义是什么,符合什么条件可以称为人
有一种方式是纯生物学的,只要是人类生殖的结果,就天然是人,哪怕他脑子里一片空白
另一种认证方式是,只要掌握了人类的精神,有人类的情感,理解人类的文化,就应该是人
第一种看起来很明白,比如变形金钢就曾被地球人险些赶出地球,就是因为他们不是人。但是这样也会有问题,比如x men系列里那些变种人,比如被蜘蛛咬到的peter parker,比如机械战警,他们也是人类繁殖的结果,只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产生了不符合人类的属性,比如力量更大,多一对翅膀,能控制自然,有某种超能力,身体是机器,那么人类社会还愿意接受他们吗
这时候第二种标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无论金刚狼超人还是蜘蛛侠变形金刚甚至复仇者联盟里的每个来历不同的个体,都是理解并认可人类文明的,他们都可以被看作是人。这个观念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所谓的夷夏之辨,就是看文化认可,所以孔子才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讲的就是文化归属变了,于是人的属性也就变了,那么稍微做一点点推广,得出这个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是问题又来了:按照西方某种流行的观念,权力要被关在笼子里,那么这些超级英雄的超能力是不是也要被关起来呢?按照这个思路,答案当然是要,可是这就像老鼠给猫挂铃铛一样,只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不具备任何的实践可操作性
所以如果给了这些超级英雄人的资格,而又不能像管理人类一样的去约束他们,那就又违反了平等的原则,因此还是不要把他们列为人类比较好,至少在人类有足够先进发达的科技,足以克制这些超级英雄之前——但是人类的科技在进步,难道超级英雄们就停滞不前了?人类有了更强大的力量,应该也就会出现更加强大的超级英雄,岂不是还是打不过?如果人类有了比超级英雄更强大的力量,那么还要这些超级英雄干什么呢
科幻片其实也并不是只有花俏的场面和打打杀杀,其实都是细思极恐的,只是编剧导演和观众从来不去细思而已

2019年05月5日

好老师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10:28

其实苗老师这个形象是有点矛盾的,地区级的优秀教师却只做体罚和考试两件事,似乎和我们惯常所知的那种文艺作品里的好老师的形象有很大的反差,家访呢?课堂上病倒呢?半夜批作业呢?帮同学打架呢?怎么没死没住院呢?这种典型的剧情都哪去了?这算是个好老师吗?但是看下来却又觉得,这个老师比较真实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往往就是自己当年想做的事没做到的事,想成为而没成为的人,所以越是那些对子女期待很高的父母,往往也就越说明他们对自己很失望。而老师却不太相同,对自己喜欢的学生,会像父母一样投射自己的梦想,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成了老师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所以只要完成了升学率,达到了平均分,老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学生是不是真的实现了理想,塑造了人格,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苗老师看到学生们德智体美性格养成全面发展,只能生气的大喊,胡闹,不要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我的成长过程中,那些对我好的老师,从来都不是班主任,小学时候故意训练我基本功的是返聘的退休老师,初中的时候耐心帮我和打过架的同学制造机会重建关系的是隔壁班的班主任,高三的时候给我争取保送机会的是科目老师,还有很多体制外的老师,告诉我上学考试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十几岁的时候最不重要的事情,高三的意义在于,在那种紧张压抑的气氛里,能让打磨一个人的本性,这才是能受用一辈子的意义——毕竟,对于班主任来说,要保送的就是在录取线边缘徘徊的学生,因为最好的学生就算考砸了也不过是进不进清华的区别,而对于升学率并没有影响,男生打架只要压住了不要影响上课学习就不算是什么大事,凡事都要向考大学看齐,而科目老师只管单科,即便保送生也可以去高考,拿个单科状元之类,退休的老师不在乎这些,反正她的水平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返聘回来多带一年课,考好了是老教师名不虚传,考不好是这届学生基础实在太差一年补不回来
所以就连外行都知道的好老师的标准,难道那些师范科班从事教育多年的职业教师真的不懂吗?他们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诸如升学率换职称赚钱买房之类,才不得不去追求一些不属于这项事业本身的目标而已。我们身在每个行业的人都可以反思一下,因为某些外在的限制,量化的考核指标,而不得不放弃一些行业的专业的原则,这种事有谁没做过吗?这不是教师这群人的问题,不是教育这个行业的问题,这是一个时代的思潮出了问题

2019年03月26日

政治正确的故事怎么拍都会得奖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3:07
听说很多作家写故事,都是先想好了结尾,然后去补中间的情节,就像这个片。这是个很没悬念的片,哪怕不知道本事,看开头也能猜到结尾,一定是音乐家变得更加接地气,而大嘴也政治正确的放弃种族歧视,唯一的悬念是用什么剧情来填补开头和结尾之间的鸿沟
放下本事不谈,单说剧情,毫无疑问这是个关于种族歧视的故事,但又不仅仅是种族歧视,博士和大嘴之间除了黑白的差异,还有精英和市井的隔阂。更增加剧情张力的是,黑人博士接受过高等的艺术教育,是优秀的钢琴家,能讲多种语言,一直表现出的是精英文化熏陶下的举止言行,深沉礼貌,而白人大嘴却代表了市井,作为意大利籍的美国人,在酒吧做招待,也许还要兼任打手,有各种来自街头的小手段。其实这两个人都不是WASP,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而只是因为大嘴稍微白一点,而黑人是歧视链的末梢,所以大嘴歧视黑人,甚至变本加厉的歧视黑人,因为大嘴也是歧视链的下游环节,所以他连黑人用过的杯子都要扔掉。但是因为酒吧临时停业,大嘴不得不另找一份工作,阴差阳错的就成了博士的司机,和博士的乐队组合一起去南部演出
从纽约去南部演出,这是个很有寓意的背景,众所周知美国历史上曾经的南北战争,官宣的说法是为了解放黑奴,其实恐怕并不这么简单。像我这种书呆子,总是喜欢掉书袋的,所以不妨把这个背景稍微啰嗦几句
美国是很少有的先立法后建国的国家,首先由各州代表组成大陆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宪法,然后按照法律程序建立国家,选举总统。宪法中明确了一些基本的纲领,这其中就包括人人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但是在讨论黑奴问题的时候,这两条纲领就遇到了冲突,因为奴隶算是财产,那么黑人到底算人还是算财产,是不是可以和白人平等,就成了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南部,因为南部各州的代表主要都是奴隶主,都有大量的黑奴在农场做工,如果黑人成了自由人,除了农场的奴隶主失去了免费劳动力,还牵涉到各州要按人头给联邦政府纳税的问题,黑人如果是自由人,就要多纳税,这就侵害到了奴隶主的利益,因此不能给黑人以自由人的身份。但是美国众议院的议席是按照各州人口分配的,人口多的州可以有更多众议院议员,所以如果把黑人当成奴隶,那么南部各州的人口数量统计就不包括黑人,这么一来,南部各州在众议院的议席数量就会少,这当然也不是南部各州愿意接受的。因此,南部各州本来对黑人的问题就是进退两难。经过南部各州之间以及南部各州和大陆会议之间的不断拉锯,最终确定,黑人还是奴隶,但是算人口的时候只能算0.6,也就是南部各州无论纳税还是分配议席,都按照黑人数量的0.6倍加上白人数量来计算人口。问题看似解决了,但是也只能算是暂时的解决了。南部继续保留黑奴作为免费的劳动力,纳税只有0.6,这样就迅速的积累了财富,日积月累,财大必然气粗,这时就出现了教科书上所谓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南部对0.6的议席也不再满足,继而要求更多的政治资源,并且以脱离联邦相要挟,这当然是联邦政府无法接受的。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南北战争,格兰特将军指挥北部联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黑人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制度上的黑白分歧没有了,但是人们内心的鸿沟依然存在,而且因为平等被写进了法律,黑人的平等意识复苏,而白人虽然口头上承认了黑人的社会地位,在内心里却并没有立刻接纳他们,所以从那之后,各种种族歧视引发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白人不愿和黑人住在同一个公寓,同坐一班公车,黑人在人们心里只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所以大学不愿意招收黑人学生,除非是体育特长生,所以很多州不得不立法要求黑人学生录取比例的下限,乃至1992年洛杉矶臭名昭著的罗德尼金事件,这一切都是黑白双方的对立——电影的标题,绿皮书,其实就是一本旅行攻略,记载了可以接待黑人的酒店餐厅的名单
片子一开始,博士是个很自律的人,站有站相吃有吃相,而大嘴是个很街头的形象,打赌吃汉堡吃到满嘴油腻,吃炸鸡抓起来就塞进嘴里。我不知道博士为什么这么绷着劲端着架子,猜想大概像电影梅兰芳里,以老谭为原型的爷爷对梅兰芳改戏讲过的那个道理,大致是说,那些老规矩爷爷根本不在乎,但是别人都说戏子是下三滥,咱们自己不能放弃,必须对自己有要求,就是要严格的守规矩,咱们自己要是都不把规矩当回事,就更别指望被别人看得起了——很有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味道。而且其实,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那些戏曲和曲艺演员的经历也是两重天地,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充满了矛盾,有权有钱的人可以花大把的钱财去捧角,但是绝不会在内心尊重这些艺人,所以言菊朋下海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好好的书香门第却出了个戏子
如果用这样的同理心去看博士在片子前半部分的人设,那么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博士作为一个黑人音乐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艺术训练,原本是有资格迈入上流社会的,而他内心也一定曾经有过这样的梦想,但是受限于肤色却无法实现,连演奏肖邦都没有机会——其实肖邦也是个很与时俱进的音乐家,其浪漫主义的曲风无疑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新,所以在黑人酒吧里,博士弹起肖邦,竟然毫不违和——无奈的博士只好按照公司的要求,弹一些流行歌曲来赚钱,被白人当成玩物,白人对他的追捧和内心对黑人的歧视也是矛盾的,而且片子里很多地方也在凸显这样的矛盾,当博士在演奏的时候,白人坐在台下礼貌的鼓掌喝彩,而一旦走下舞台,他也只是个黑人,连和白人使用同样的餐厅和卫生间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经历让博士想要赢得尊重,只能从自律开始,即便在白人眼里他只是个玩物,他却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一个上流精英应该做的每件事
大嘴在很多时候是在罩着博士,从一开始是按照合同办事,为了按时完成演出拿到工资,到后来和博士一起拒绝演出,去黑人酒吧,而博士也帮大嘴写情书,想要去酒吧做免费的表演。渐渐的,两个人在靠拢,博士学会了手抓着吃炸鸡,而大嘴学会了表达自己深埋在内心的情感,帮博士打架,发自内心的维护着博士的利益。而随着两个人关系的演化,外部环境仿佛也在变的友善,拦住他们车的警察也不再找麻烦,而是告诉他们,车胎坏了,注意安全,一切都在软化,一直到,圣诞夜,博士敲开大嘴的门,大嘴和博士并肩出现在家人面前
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也是一个很政治正确的结局,所有人从一开始就会想到结尾会是这样。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是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计,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是生活,意料之外情理之外的是屁
这是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之所以它值得被改编成为电影并且获奖,就是因为,这事,不现实,一直到今天,在美国,白人和黑人乃至所有有色人种,甚至所有WASP和其他人的矛盾依然存在,冲突依然激烈。奥巴马能当总统什么都不代表,毕竟奥巴马不是黑奴的后代,甚至不是“老美国”——是的,WASP可以接受一个外国血统的人的统治,也绝不会接受一个黑奴的后代成为总统

2018年11月19日

在法律的夹缝里为道德寻找一点生存的空间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12:25

小时候学写文章,总会有个说法叫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好文章的开头要漂亮抓人,中间要充实有料,结尾要干净有力
其实电影也是在讲故事,也可以套用这样的格式。《我不是药神》这个片的开头勉强算得上凤头,把程勇放在了绝境上,卖一些不知道真假的印度壮阳药虽然连房租都付不起,但是却打通了印度的关系通道,于是为了老爹和儿子,他做起了代购甚至走私印度药的生意。在这个过程里,他赚了钱,交了朋友,却也承担着风险。整个过程曲折离奇,构成了故事丰满的猪肚,最终却少了一个干脆的收结做豹尾,只好拿医保来草草收场,实在是可惜了——但也可以理解,毕竟是要公映的片子,太深刻的结尾,恐怕过不去审查
所以这是一个挺可惜的片,选了个很好的主题,找到了合适的角度,故事讲的也算得上完整,也触及了一些深刻的问题,只是可惜没有把该挖的东西全都挖出来
中国传统小说有一种常见的叙事结构,被称为重生模型,就是主角会经历一次低谷,被打到底层,再翻身起来,这时候才是故事真的开始,比如西游记,孙悟空在五行山被打到谷底,而三国演义也是要从三顾茅庐才算是刘备故事的正文,而这个片子也(也许是无意的)用了这个模型,吕受益自杀,程勇重出江湖,才算是故事真正的开始,前面的部分都只是楔子,其作用在于交代为什么程勇能够有后面的这些行为
在片子里,程勇重操旧业的时候应该是非常纠结的,一方面他怕走私印度仿制药被抓,另一方面又觉得让张长林把控市场对不起病人,尤其张长林跑路之后,病人又只能选择天价药。这让程勇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煎熬,往前进有法律的悬崖,往后退是道德的火坑,哪个都很难做。但是我总觉得,面对两难的选择,怎么选都不能算错,就比如彼时彼刻的程勇,其实大可心安理得的换个角度看问题,重新卖药是助人为乐,不卖药也算遵纪守法,反正他已经为那些病人做了太多事,要不是他之前卖过一段时间的仿制药,那些人恐怕早就断药病死了
但是程勇很显然不能这样说服自己,毕竟他是靠赚这些病人的钱发了小财,改变了命运,他内心觉得欠了这些病人的。最终,程勇重操旧业,而且宁可自己亏钱也要维持极低的药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剧情回归主旋律,在人心和审查之间维持起平衡
为了这个平衡,剧中用了很多铺垫为程勇洗白,曹斌发现仿制药有疗效,屡次向局长汇报,局长却始终一个态度:不合法的就要抓——要说也没错,局长代表的是法律,法律对可以销售的药物有严格的定义,不合规定的就要查禁。而一个老太太和宣判后路边的病人则代表道德,他们支持程勇——有人说这是政府和民众的对立,恐怕有点过度解读了
仿制药真的要抓吗?在这个问题上,我很欣赏印度,这个国家的法律不保护药物专利,任何厂商都可以仿制其他药物,因此可以把药价做到很低,也许在印度人心里,生命的价值是远远高于知识产权的。我当然很支持印度的做法,无论印度人是因为什么而这样做。知识产权阻碍知识和知识产品的传播,让人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享有知识进步所带来的福利,所以有专利保护的药物会卖到天价,让人买不起,穷人只好等死,就像片子里医药代表说的,他们的定价符合法律
我一直反对用知识产权获利,我觉得知识产权应该仅限于保护所有权,到此而已,比如某作家的文章,任何人都可以出版发行,前提是保留作者的署名,承认是该作家的作品,而不必付费给作者。当然了,有人说,知识产权是在鼓励创新者,让他们从中盈利,有更大的动力继续创新,如果作者不能因为卖书而赚钱,就失去了继续写下去的动力,也无法维持生活——但是真的会这样吗?如果一位作者的作品深受欢迎,自然会有人愿意供养,而且这也能让那些为了钱而创作的人离开,让真正喜欢并且有能力创新的人留下——换句话说,不能仅仅(注意,是仅仅)依靠创作来盈利,会起到净化创作环境的作用
现在的药厂,有一项专利就可以证若干年的营收,也就自然不必着急研究新药,只要在专利过期之前有新的专利,确保公司盈利的延续性就可以,不用着急,而且有些疾病,甚至与其研究治愈疾病的药物,不如研究长期使用的药物,让病人终生服药,就可以永远赚钱,让病人在死亡和贫穷之间做出选择,选一个,或者选两个——而且这一切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知识产权真的会激发创新吗?恐怕也是一厢情愿,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几次思想和科技的大爆炸,都是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做出来的,甚至互联网上最重要的那些技术,有多少来自开源界,又有谁数得清楚
印度的药厂其实大可全都做仿制药,反正大家都不创新,都卖便宜但是药效几乎没有区别的仿制药——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但是别的国家做不到,就比如中国。那么程勇就必须要面对这个尴尬,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做出选择。面对道德和法律,到底该如何取舍,确实很难,因为有太多正义但是违法的事情,也有太多合法但是缺德的事情
我曾在老文里说起过,遇到有人做了正确但是违法的事,比如为了送陌生的病人去医院而开车闯红灯,是不是应该减轻处罚,我觉得不能,6分还是要扣的,300还是要罚的,但是作为见义勇为的典型,光荣榜也是要上的,这就是要让人明白,这世界上,除了法律,还有道德,我们需要足够的智慧去辨析,有时候沐浴在道德的阳光里,有时候屈服在法律的淫威下。毕竟,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规范,同时也是理性的动物,需要自省。但是千万不要同时让道德和法律介入同一件事,谈道德的时候不要考虑是不是违法,谈法律的时候也不要考虑是不是缺德——当然了,由于中国法律是由证据和条文构成的,因此学会钻法律的孔子,在法律的缝隙为道德找到生存的夹缝才是最要紧的事

2017年11月15日

很中国的一个戏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11:55

除了昆曲以外的中国传统戏曲往往没有固定的剧本,经常是随着需要逐渐调整,增删都比较任性,但大致遵循的原则是让观众喜闻乐见,名家的戏份越来越多,而且经常不是根据剧情取舍的,而是根据观众爱看谁。以京剧为例,比如梅兰芳的霸王别姬,霸王是主角,杨小楼梅兰芳珠联璧合,但是随着梅兰芳名声鹊起,越来越多观众看完虞美人自刎就抽签了,搞的杨小楼后面的开打没人看,于是杨小楼也就越来越敷衍,梅兰芳抹脖子下场换衣服,刚收拾好,那边杨小楼已经洗完脸准备回家了,算算一场大战才打了几下——后来也就干脆不打了,成了“姬别霸王”,虞美人死了就散戏,这个演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又比如法门寺,原本孙玉姣也是个重要的人物,前面的拾玉镯不但繁难而且有趣,要演大半个小时,可我就看过缩编版的拾玉镯,从喂鸡开始,到媒婆出来没几句话就拿着绣鞋走了,满打满算不到20分钟,索然无味,只因为那天后面的老生太大牌——这要是萧长华前媒婆后贾桂带着荀慧生一起唱,那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吧。其实也有名家把配角演红了,比如马连良的乔国老,群英会的诸葛亮,龙凤呈祥的主角都是唱刘备,借东风本来就是鲁肃念表,可马连良硬生生的把两个里子活给立住了,这是能耐
中国传统戏曲里的武戏也不可能一打到底的,总要有文戏来交代剧情,但是因为主角是武行,观众也就是奔着武行才来看戏的,所以渐渐的,文戏就越来越少,恨不得一出来就是打打杀杀。比如长坂坡,主角当然是赵云,但是一开场携民渡江,刘备的叹五更,全都是文戏,老半天赵云只有十个字的台词:主公且免惆怅,保重要紧。老师教戏的时候会说,前半出戏就这十个字的活,一定要抓住人,云云——没辙啊,就这么点活。但其实即便携民渡江的时候,观众最热烈的掌声也还是会给杨小楼高盛麟奚中路,无论是出场亮相,还是脱甲穿甲,都会吸引去观众大部分的眼光。等到后半截打起来,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见面一套把子,打完换个对手,说不了几个字又一套把子,然后唱几句缓缓气再打一套,基本上,如果第一次看不仔细点,都不太记得为什么要打起来,也不知道都打了谁
中国传统戏曲乃至所有民间叙事文学,还有个很鲜明的属性就是,追求让人可以接受的结局,为了这个结局,可以牺牲逻辑,牺牲人物性格,甚至随意引入超自然的因素。比如牡丹亭,杜丽娘被设定为大家闺秀,但是其心态完全不是大家闺秀该有的样子,因为只有这样讲故事才有人爱听,而且最后要死人复活,梁祝那是没复活,却要一起变成蝴蝶,死了都要爱,牧羊卷的婶娘和西厢记的郑桓,最后都要自杀,也实在是不符合人物的一贯形象。其实莺莺传原本是张生始乱终弃,但是这个故事就没人爱听,所以流传不广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表现手法,不但戏曲里有,民间说唱曲艺里也常见的,就是一句话一件事,为了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很多机会反复说,比如传统相声大训徒,问到“贵庚”这个哏的时候,问徒弟两遍,再问师父两遍,就是在制造机会让观众有印象,强化演出效果
拉拉杂杂的说这么说,其实我想说的是,战狼2这个电影基本就是这个套路,看完印象里全是动作戏的场面,偶尔几段文戏,也都是在为武戏做铺垫,略微一回忆,大概有七八成的画面都是在打架
至于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gps定位能那么精准,让大老远军舰上的飞弹打过来,只炸了车而没有伤人,尤其最后扔掉枪举着国旗穿过战场,实在是……怎么说呢,很鸡血,很煽情,但是很bug——撤离的时候带着国旗,这我可以理解,神圣化嘛,但是老班长也被打的乱七八糟,怎么会有一面干干净净的国旗而且连个褶皱都没有?因为故事需要在这个点上煽动观众的情绪;那么多人都在车上,一定要重伤号举着国旗?因为这是主角啊;穿过战场为什么要扔掉枪,拿着走不行吗?因为怕观众看不清,所以制造一个场景,强化观众的印象
最后,穿越战区的时候,难道交战双方就不会怀疑,这是对方的计策,用冒充中国车队吗?这个……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洋鬼子打仗,估计是不懂兵不厌诈的道理的吧
人类讲故事讲了几千年,其实再怎么讲也就是那么几个故事,换换时间地点换换人名字而已,能用的手法也就是那么几个,用来用去早就用光了,万变不离其宗

2017年10月1日

这夜色不太撩人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23:09

剧中的谢高讲了个故事:一个警察休假探亲,赶火车没有换掉制服,结果在火车上遇到一群劫匪,众寡悬殊之下,只能放弃抵抗,并且警告歹徒,抢劫可以,不要伤人。歹徒劫了财物走了,被抢的乘客纷纷把自己的怨气撒在警察身上
这个故事很真实,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警察根据力量对比,判断抵抗并不能改变局面,而那些被抢的乘客面对歹徒恐慌无措,对警察却爆发出了无穷的力量,勇内讧而怯公战,也很真实的反映出这个社会的常态——而这两者都集中体现在主角钟桥北的身上
人们不敢抵抗歹徒,因为他们知道歹徒会伤害他们,而他们心里有底,这个警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面对那些不会伤害我们的人,总是有足够的勇气去战斗,面对那些爱我们的人,总是不断的去伤害
可是那个警察,当时有什么选择呢,力量毕竟悬殊,他一个人,赤手空拳,而歹徒是一伙,而且有武器,放弃抵抗也算是一个权衡之下不得已的选择
当然了,有人会说,哪来那么多不得已,可以奋力一搏嘛,大不了一死——是的,如果这个警察和歹徒搏斗,必然是不死带伤,那些被抢的群众会一起搏斗吗?反正我不信,就算有人见义勇为,最终的结果恐怕也要有人受伤甚至死亡
那些说别人“大不了一死”的,一般自己都怕死,所以才热衷劝别人去,反正死方丈不死施主,慷他人之慨,何乐而不为。人的本性就是宽于律己而严于待人,总会用自己做不到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自己不能谦虚谨慎,却要别人宽厚包容,自己不够奋发图强,却要别人慷慨大方,自己不是忠臣孝子,却要别人做圣贤——自己水平太差看不懂别人的代码,就要别人在代码里写注释少用奇技淫巧——好吧我又夹带私货了
而更可怜的则是那些听几句吆喝就真的以此为追求的那些人,杀君马者道旁儿——只好奉送四个字:死了活该

2017年05月15日

反贪的名义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4:23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创了新纪录,可喜可贺,看来民间对反贪的呼声是很高的,而且那么多明星和老艺术家组成的阵容,随便拉出一个都够一卖,攒在一起凑出好戏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其间还传出八卦,江湖盛传陆毅拉低了这部片子的整体演技,有人问张丰毅怎么看,老戏骨扔出六个字:意料之中的事。真是心疼陆毅,已经很努力了,而且在当前40岁左右男演员里,陆毅可能虽然不如夏雨等极个别的几个人,但也算是会演戏的,却还落下了这么个评价,这部片的整体演技水平可见一斑——当然了,这片没法用夏雨,因为夏雨的扮相没这么正派,更适合演那种亦正亦邪的人物,而扮相更合适的周杰——唉不说也罢了吧
其实这个故事,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反贪情节,熟悉古代民间文学和戏剧的人,一定都能从中发现很多熟悉的影子,比如,故事一定不是发生在京城(北京),而是在地方上(汉东省京州市),有长期为非作歹的贪官(丁义贞)污吏(程度),被贪官污吏庇护的恶霸土豪(山水庄园),往往还有官商勾结(京州油汽集团),在京城有个给这些地方势力撑腰的一品大员(赵立春),以及仗势欺人的衙内(赵瑞龙),他们之间形成了复杂庞大的关系利益网络,当然也有认真做事的人(李达康),还有早就在反抗却屡屡受挫的人(大风厂),这些人也尝试去衙门告状,但是衙门早就被贪官污吏和恶霸土豪(陈清泉)控制了,当地也许有人想伸张正义(陈海),但却缺乏足够大的权力,最后,靠着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侯亮平)和更高级别的官员(沙瑞金)解决所有的问题,挖掘出被埋没的金子(易学习)——无论是聊斋还是包公案,乃至各种地方传统戏,这种模式的故事都屡见不鲜
过去有个说法,认为这种组织情节的方式,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中层,故事里最大的官一定是好人,如果不好,那就拉一个更大的官进来,直到皇帝,总之坏的只能是中小官,而不能针对最高层,皇帝一定是爱民如子的,但是被手下人蒙蔽了,所以最后解决问题的出口,还是要等着朝廷发现自己被骗了,所以派来特使,代表皇帝消灭那些坏官,故事里的人只能把改变命运的期望都寄托在上层,甚至寄托在皇帝本人身上,而不是自己去反抗,推翻皇帝,自己争取改变命运——很明显,这是解放初期的说法,因为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观念。其实这样的故事结构,还有很多原因,哪里是这么简单的一句“古人编故事有历史局限性”就能回答的——这种观点还不是一样的历史局限性嘛,也许以后有人看我们今天的历史观,也会觉得我们被局限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笑前人而复为后人笑吧——其实洋鬼子编故事也是一样,比如罗宾汉,就把故事背景附会到了十字军东征时期,理查国王御驾亲征,亲王监国,为非作歹,侠盗罗宾汉带领人们自卫反击,之所以这样讲故事,当然也是因为十字军东征时代的英国民生确实凋敝,不过也应该有不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的考虑,这样老国王回来,就还有光明的希望,因此在长期流传中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把二百年之后的故事放到了一起来说
这种故事很典型的把人物分成三层,最高层,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团,中层是土豪和地方官,以及最底层的民众,然后讲述一个皇帝和民众一起惩治贪官的故事——也就是高层联合底层一起打击中层
皇帝有权威,但是人太少,顶多扩大到身边的那几个亲信大臣和太监后宫,而且身在权力结构金字塔的顶尖,不能接触民间,不知道社会到底是什么样,所以才会有所谓的“何不食肉糜”的傻子,才会有五两银子吃一个鸡蛋的道光,皇帝对社会的了解都来自地方官僚写来的报告,都是纸面上的江山,所以电视剧里那些微服私访的皇帝走到民间,都会很凌乱……朕的江山和阁老大臣们说的,怎么就那么的不一样
苏东坡在被贬的时候写词,写了一句高处不胜寒,结果被皇帝看到了,说苏东坡还真理解皇帝,是个忠臣啊——没错,当皇帝就是高处不胜寒。皇帝没那么好当,别以为掌握了无上的权威就能为所欲为,其实越是权力无限才越是风险无限,皇帝除了要受到各种所谓的祖宗家法的约束,顾忌身后的青史留名,担心别人觊觎他屁股底下的那把椅子,还要时刻平衡好眼前的这些人中龙凤——朝中大员哪个都是在激烈的斗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一个个的都是人尖子,谁都不比谁傻多少,哪个单拉出来都够皇帝喝一壶的,这些人互相勾心斗角,皇帝要斡旋其间,没两把刷子还真不好混,更多时候皇帝是被那些掌管各地的封疆大吏们玩弄着的
那么小民呢?还用问吗,上至州府县道,下到捕快衙差,个个都自称代表着朝廷,小民身在社会的最底层,每个的脸色都要看,所以虽然民众人数众多,却实在是没有力量做些什么
皇帝有力量但是触角不够长,小民有网络但是没权势,所以中间的那些地方土豪和官僚,自然大可上下其手,他们在民众面前有足够的权威,和皇帝相比又更了解社会,而且互相勾结,自然可以很轻松的就把皇帝和小民都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就使得皇帝和民间天然的产生了想要合作的愿望,皇帝自称爱民如子,为人民服务,而小民则把一切寄托在皇帝身上,以为只要有了明君圣主就可以海晏河清
于是,数量巨大但是没有力量的小民,和位高权重但是孤掌难鸣的皇帝,结合起来打压中间的那些地方官僚,以及他们扶持下的土豪劣绅,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史不绝书的常见一幕,乃至民间故事戏曲小说里也充满了这样的剧情,所以手持尚方宝剑(或其他等价物,比如狗头铡)的钦差大臣代表皇帝,而来自草莽身怀绝技的江湖大侠代表民间,很自然的就走到了一起——自宋元开始,最先流行的小说就是公案和侠义,而且渐渐彼此融合,“铁面无私辨忠奸”的青天大老爷一定有“江湖豪杰来相助”,比如从包公案和七侠五义,到施公案和三侠剑,就连狄公案都要编出来个受了招安的乔太和马荣。而皇帝和百姓联合起来,目的就是要对付各地的官僚,所以钦差巡抚行走各地,保留节目之一就是肃清各地的贪官污吏,比如包公陈州放粮铡了国舅,我简直怀疑这种剧情都是以西门豹治邺的故事为原型,加上了一些中央的亲属关系,让包公和国舅的矛盾冲突更加激化,提高了包公铡国舅的难度。而现代拍的古装电视剧更是直接,比如刘伯温传奇,每一集到了最后都是拿出尚方宝剑,砍掉几个才算完,康熙私访大结局都是化装成平民的皇帝在经历了和平民一样的周折之后亮明身份,然后把当地贪官和恶霸相结合的恶势力一扫而光
其实也不能说我们的故事编的没有反抗精神,因为无论在任何的和平年代,像打渔杀家那种寻求体制外解决问题出路的文艺作品都不可能得到普遍的认可。水浒传长期被官方列为禁书,不是因为它渲染了造反精神,因为毕竟水浒传最终还是都被招安了嘛,所谓的“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乾隆爷腰斩金圣叹”,也只不过就是个传说而已;而民间呢,其实恐怕也未必欢迎这种故事,水浒传的大部分故事成熟于元末明初,就是在乱世里孕育出的情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和平的年代,这样的事就算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也不会一言不合就动刀,如果不是兵荒马乱的时期,恐怕谁也不期望身边有这样一群游走在社会法律边缘只靠自己心中的道德感来规范约束个人行为的人存在——萧恩连吕子秋都敢杀,他会不会来杀我呢?我要和他搞好关系……当初汉武帝打击豪强,就是因为太多人巴结着郭解这样的人,俨然是形成了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权力系统,这是政府绝对无法容忍的
所以如果要在体制内解决问题,那么最高权威的代言人就必须是站在自己这一方的,如果游戏规则的解释者和我是对立面,那结局必然是……我犯规了,皇帝都不给我撑腰,那我的问题肯定无解。所以席方平的官司要一直打到二郎神,如果二郎神也不给席方平撑腰,那剧情只能继续往上追溯,一直到玉皇大帝,如果玉皇大帝都认为席方平没理,那……剧情的预设席方平就成了反面人物,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故事了
也就是说,皇权的存在,对地方势力是有压制作用的,所以武昌起义的时候,各省纷纷响应,难道省长们的觉悟都那么高?我看他们不过就是觉得,不管是谁,只要能推翻皇帝,就是对我有好处的,我就支持,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所以后来民国才会演变成军阀割据,因为本来大家就不是为了换个最高领导而举事,谁都是在想自己如何称王称霸,而不喜欢头顶上还有个和皇帝差不多的人物,不管是叫主席还是总统。因此,人民的名义里,侯亮平来自最高检,沙瑞金是刚调任的新省委书记,都和汉东京州的当地势力集团没有任何联系,才能彻底清算当地盘根错节的腐败势力,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
这片拍的其实也有些不合适的地方,比如前半部整个剪辑都很零碎,虽然也有不少神来之笔,悬念设计的也很巧妙,一开篇就拿掉了一个小官巨贪,让人惊诧这难道是大结局,片子是不是要拍个倒叙,之后才看懂,原来这几屋子钞票连个楔子都算不上,而李达康的形象也几次颠覆,单看第一集谁都觉得他就是幕后最大的黑手,但是最终还是还了他一个正面典型的定位,构思的很大胆也很独特,还有高育良形象的矛盾性多面性,都很耐人寻味,但是但整体上还是有太多的人为痕迹,不够流畅,更像是为了制造气氛而刻意渲染,而不是通过演员和剧情来自然的推动。细节上,比如为什么高小琴要把孪生妹妹叫来冒名顶替,简直就是典型的卖一个搭一个,顺便暴露了高育良;又比如祁同伟和高小琴拿了手枪准备逃亡,居然还记得出门前要关灯,这个细节处理的有些不稳妥。反观传统文学和戏剧,比如几乎所有讲解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文学评论教材,都会提到林冲打酒之前熄火锁门的细节,不但能说明后来草料场着火是有人故意陷害,也点出了林冲当时还打算安心在草料场服刑,期待体制内的出路。当然了,水浒传并没有写明,也许当水浒传还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时候这个细节是由说书人口说的,而比如京剧打渔杀家里,萧恩和萧桂英出发去杀吕子秋全家之前,就明确了这个细节,萧桂英要锁门,萧恩说不必了,萧桂英说屋里还有家具,萧恩则说,家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家具,最后加了一句“不明白的冤家”——是啊,祁同伟高小琴肯定是不会再回来了,何必还要关灯锁门呢
不过吧,这些都是小问题,大问题还是在于,这片收尾太仓促,没有引爆所有的兴奋点,高潮不够高,还是有很多可以激化的矛盾冲突没有出来,比如蔡成功对侯亮平的诬陷,季检察长担心蔡成功和司机串通,侯亮平说不会,结果最后果然处理的轻描淡写,找到司机和财务就全都化解了,如果在司机和财务身上再找找戏,让他们不承认,或者死掉,这个故事还大有可讲——不过似乎,也就和反贪的主题距离有点远了。再比如郑乾的这条线,基本上应该就是为了歌颂改革开放才设立的,否则其实存在的意义也不太大
文学史上有个现象就是,有些很优秀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地位可能并不高,而某些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作品,其实艺术水平却很一般,其实学术史也有类似的现象,学术造诣一般的成果有可能在学术史上举足轻重,而有些学术史上很容易被忽视的理论,却往往有更高的价值,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部片大概也会遭遇类似的命运,虽然是一部演技精湛制作优良收视率极高口碑颇好的电视剧,但是其讲故事的方式依然是套路的重复着前人,注定其在戏剧史上刷不出什么存在感——其实吧,也没办法,中国人从左传就开始有了完整的叙事的传统,能用的讲故事的套路早就被古人们用完了,后人哪还有什么创新的余地呢?讲好自己的故事,让人看着解气,也就行了。中国之所以民间故事多,而且题材遍及所有的领域,无论官场民间,才子佳人,就是因为各种人都有太多无处发泄的怨怼,被上司压迫,被官府折磨,找不到情人的书生,婚姻不幸福的怨妇,只好通过成人的童话找个出口,让自己得到暂时的愉快,哪怕做得一时一刻的张生,意淫一下六月的飞雪,然后再回到那悲凉的现实,心理上却还有点梦境的余热吧

2017年02月18日

这个电影很好玩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0:09

《我不是潘金莲》很容易让人想起《秋菊打官司》,两个女人都是要讨个说法。但是雪莲和秋菊毕竟还是很不一样,秋菊是让人佩服的,而李雪莲只能让人惋惜。但我看电影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到法门寺
其实老早我就想讲讲法门寺了,因为法门寺也是个很好玩的故事,故事里几乎每个人都算不得传统故事里的好人形象,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坏,但是在中国古代民间文艺里,好人往往总是高大全的,而这个故事里没有这样的好人,无论是反面角色刘彪刘媒婆刘公道,还是作为权力代言的赵廉刘瑾贾桂,甚至受害者孙玉娇傅朋,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这些缺点碰在一起,几经周折,最终把一件冤案给审问个明白,阴差阳错,却又合情入理
这个电影的故事也是起自一场官司,而且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悬念,清清楚楚的把整个过程展现出来,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王公道处理的毫无问题,但是李雪莲就是不认,一口咬定是错判,到处诉冤,史县长的手下胡乱领会领导精神,激怒了李雪莲,结果李雪莲也学宋巧娇“告御状”,阴差阳错的见到了“首长”,而这个“首长”没有刘瑾的智商,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顿乱批,结果搞掉了知县史为民
可以说,在这之前的情节都只不过是个楔子,故事从这里才一发而不可收拾的铺开
一个农妇搞丢了县长的乌纱帽,一下就捅了马蜂窝,所有的地方官都知道李雪莲是个麻烦,开始千方百计的处理李雪莲这个麻烦。马文彬有马文彬的办法,郑重有郑重的手段,贾聪明有贾聪明的算盘,赵大头有赵大头的心眼,王公道有王公道的苦恼
但是这个故事的调子却是由楔子定下的,如果李雪莲有基本的法律常识,知道王公道的判决没有错误,或者对王公道收礼不满,就按照程序去纪委或者检察院(当然也肯定是告不赢的,她那点礼顶多就是口头批评,故事的细节可能会换个路线而已,不影响主线),她就不会去县衙门口静坐。我也接触过上访的人,还有做上访接待工作的人,发现所谓的冤案上访,基本都是这种类型,乡民对是非只有一点基本的判断,而不懂法治社会“证据大于真相,条文大于道理”的原则,说白了就是普法教育没跟上。同时,如果李雪莲“进京告御状”遇到的“首长”明白不能越级管理的道理,像刘瑾那样把直接管理这件事的人找来具体负责,自己作为高级权威,只监督,不插手,那么史县长也就不会被罢官,后来的郑重和马文彬贾聪明也不至于有表演的舞台。但是为了让这些人悉数登场,故事只能把李雪莲和首长的智商降低一点
我记得小时候读过一个版本的聊斋,是八十年代出的书,书上每个故事都带有一段编者点评,很有时代特色,比如席方平的点评就说,席方平的冤案从地下打到天上,一直都在体制内求出路,却从没想过打破这个格局,反抗这种制度,而只把希望寄托在更高的权威身上,比如阎王天帝二郎神什么的,而同时期出版的水浒传,也说水浒反映了中国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云云。其实看包括法门寺在内的其他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基本不出这两个格局,面对冤案,要么是宋巧娇窦娥那样找出一个更高的权威来压制基层官吏恶人,要么就是像武松大闹狮子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夜奔那样,轰轰烈烈的大闹一场。前者在几十年前曾被我们定性为“民间故事的历史局限性”,后者却在古代被列为“诲盗禁书”,但是仔细想想,真有这么简单吗
古代社会大致分成三层,一层是高层,主要是皇帝,中央官员,在民间故事里,这个阶层往往是由各种清官廉吏和钦差大臣来代表;二层是中层,主要是各种下级官僚,地方豪强,在民间故事里往往是分封在各地的某某王侯,贪官污吏,或者地主乡绅;三层是底层,也就是民众了。我们一般都会觉得,高层有最大的权力,可以压制中层,中层和高层一起压迫底层。但是民间故事里恰恰不是这样,故事里的“首长”一定会偏向“告御状”的上访群众,高层和底层经常联合起来对抗中层,包青天高举尚方宝剑代表皇帝惩办恶霸为民除害,这才是典型的民间故事的情节。这种情节是纯意识的产物,至少可以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事情本来如此,夸张一点讲出来,要么是是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所以讲个故事自我安慰。其实即便是武松鲁达林冲这样的反抗人物,也都是因为遇到了按照规则玩不下去的游戏,以水浒对这三个人物三件事情的描述,基本可以确定,就算秉公办案,他们的官司也打不赢,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才能支撑起下面的情节
李雪莲的故事讲的也很热闹,很有趣,而且这个故事里的人,看起来也都不是坏人,当然这也不是说他们没有缺点,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电影的结尾说的,没有想要解决问题,而是只想保住自己的帽子。但是这样的缺点却又还都不足以让他们被定性为坏人,而这些小缺点凑在一起,却把一个挺明白的案子给搅浑了。把它和法门寺放在一起看,别有趣味

2016年05月16日

可惜天变人不变,不废江河万古流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3:05

《百鸟朝凤》这个片子还是很耐看的,有兴趣的去看看吧,虽然这片的排期和票房是靠明星讲面子撑场子才保住的,但是其实,这片值,只是没人会想到去看,因为没有明星,剧情也不讨巧,就像儒林外史说的,缺少“气机流走者”,所以不够吸引眼球。但是陶泽如真是好角,让我不得不再重复一遍我说过不知道多少次的那句话:现在只能看着这个岁数的演员飙演技,因为也只有这些人演技够用。其实片子的很多细节颇值得玩味,比如片里提到过的村子都以五行命名,就很有趣味,当然了也很省事,五个村子足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算要多几个地名,那就加上日月,就像日本人的一周七天,再多还可以用八卦,用干支,怎么都够用
百鸟朝凤实有其曲,而且是很著名的一支唢呐曲,创作于解放后,听说是1953年,作者是一代唢呐名家任同祥,原本这个曲子除了屡获殊荣,而且确实要求很高的表演技巧以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而且恐怕也确实渐渐要被遗忘了,但是现在被这小说和片子一渲染,知名度想必暴涨,而且恐怕以后民间都要以为百鸟朝凤是一曲高规格的葬礼音乐了——真不知道这是片子的功还是罪。片子里几次演奏百鸟朝凤,但吹的根本不是百鸟朝凤。这个曲子很好找,有兴趣的不妨也找来听听,挺欢乐的,适合娶媳妇过年,不适合出殡
原著我没看过,只好跟着电影说情节。片子给葬礼音乐分了等级,把百鸟朝凤定位为规格最高的送葬曲,这颇合中国人盖棺论定的传统,死后给个评价,死者家属甚至举家跪拜,只为给自己的先人求一曲百鸟朝凤,这种现象恐怕只在中国这种史传传统极强的地方才能看到,因为中国人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只是生前,死后也在乎,不只是本人,后代也在乎,史家一根笔能让君王肃然起敬,一字之褒贬,或荣于华衮,或严于斧钺,所以孔子做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是这种判断有个标准吗?比如孔子编订春秋,其实就是以孔子的个人价值判断尺度来褒贬,因为孔子日后被誉为圣人,所以春秋就成了垂范后世的榜样,让人知道了好歹的标准,所以孔子虽然口口声声述而不作,但其实也夹带着不少的私货,比如顺手就创造出了一套标准,干了“立法”的活
但是片子里,谁配得上百鸟朝凤,其实是没有一个明确尺度的,虽说有诸如德高望重之类的几句话,但最终还是要唢呐班主的判断。唉想不到当个唢呐班主还真累,不但要钻研技艺,教导学生,做家务干农活,还要修身养德,而且更重要的是,周边十里八村的大小事由都得门清,否则没法判断给死者吹什么级别的哀乐。万幸片子里焦三爷明察秋毫,处置得当,也让人信服——是的,让人信服,这是很重要也很麻烦的一点。其实结论的对错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让人信服
片子设定的背景虽然是现代,但巧妙的把故事讲在了乡村,所以描述的还是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的人治社会。人治社会适合小国寡民,地理位置集中,人口较少,而且彼此知根知底,买东西都可以刷脸,秋后算账,所以欺骗是很难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一位死者的评价也不会有失偏颇,容易让人信服,吹了不同级别的送葬曲,也不会有人怀疑唢呐班主是不是收了丧家的贿赂,或者和死者有个人恩怨。现代社会就是因为人多地方大,不得不弄出了民主这么个被柏拉图认为最烂的两大政体之一的东西(另一个是僭主)来达到让人信服没有抱怨的目的——而且经常还达不到
现代社会确实很麻烦,越来越开放,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分布越来越广,也就导致人们对身边的人都不了解不熟悉,物理距离很近的人心理距离很远,楼下的便利店都不赊账。一座居民楼的住户恐怕还不如红楼梦里的一个家族上上下下主子奴才加起来的人多,但是红楼梦里人与人之间熟悉的程度可要比现在的楼上楼下高得多。没办法,这就是时代的变化,每个时代有各自的特点,每个时代的人也有各自的活法,这个时代的人不理解什么叫贵族,也看不懂红楼梦里为什么必须靠礼教管理起这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礼教是什么——不过这并不妨碍现代人整天骂礼教
但是毕竟,时代是要变的,现代化迟早要来,而且就像教科书里反复强调的,从没有哪个旧时代会自甘退出历史的舞台,即便没有观众也要在舞台上多待一会,所以新老时代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在片子里,这体现为生活方式随着时代在改变,尤其集中在那场唢呐班和洋乐队的对台戏上。或许是为了场面吧,片子在这里还加了一场武斗,我不知道小说原著是怎么处理的,但我觉得这样固然很刺激,场面很大,但是却分散了主题,不够震撼人心
两个乐队参加一场庆典,主家已然让唢呐班休息,换洋乐队演出了,而且观众也确实被洋乐队吸引去了,这就是设定好的前提,大环境是迎接现代化的,唢呐班却突然自作主张不计后果的开始演奏,这就有点没必要,反倒把主题做小了。中国自古讲究货卖与识家,只有受到对方真诚的邀请,才会士为知己者死,如果不认可对方的,大可转身走去,就像韩信初见刘邦立刻就走,就是因为没得到刘邦的重视。其实可以把洋乐队的受欢迎和唢呐班的受冷落加以对比,让唢呐班被遗忘在角落,着力渲染这个气氛,然后唢呐班灰溜溜的离开,在庆典之后的游天明身上找戏,而不去讨打架的巧,导致削弱重点,尤其不该让那几个小混混出现,把时代的冲突拍成了一场无知乡民的意气之争,主题都没了——不过求名不求利的意气之争本来也是中国传统中的一部分,就像打官司的秋菊,剖腹的六爷
无论唢呐班还是洋乐队,在观众看来,都是仪式典礼上用来渲染气氛烘托场面的角色,本质上新老两种乐队都在做一样的事。而且听名字就知道唢呐也不是中国自产的乐器,它应该是东汉或者南北朝以后才从西域流入中国,进入中原可能要到宋朝之后,还有人说明朝以前唢呐都不是主流乐器,那么在唢呐之前也肯定有其他的乐器主宰着婚丧嫁娶,难道只允许唢呐取代了别的乐器,就不许别的乐器取代唢呐?你做了初一,别人也能做十五,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没这样的道理
可惜就可惜在,时代会变,但人性不变。时代变了,洋乐队来了,但人性不变,只有婚丧嫁娶才会想要找个乐队热闹热闹,唢呐班没有别的用武之地,洋乐队看上的也是一样的市场机会,两下里都是在抢同一块蛋糕,所以碰是必然的。让我们脑补一下这样的场面:过去的中国人出殡,穿一身白找宗教人士(和尚)念经,现代的中国人结婚,穿一身白找宗教人士(牧师)念经,各做各的生意,和平共存,那该多好——反正佛教和基督教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但也只是我说的这么大方,身在其中的人自然不会这么轻描淡写,因为这不但是物质上的演出费,还有精神上对自己传承的甚至是唯一擅长的技艺的坚守。其实每个行业的人都不妨回顾一下自己这个行业的发展史,无论技术的革新还是艺术的流变,都有明确的时代特点,也都有一些人始终坚持着过去的传统,但更多人是因为新的变革而加入进来,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新生事物虽然不一定进步,但一定不会停步
现在我们说“艺术”这个词的时候,通常都是用它的西方传来的意义,其实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很多所谓的艺术都不好算是艺术。西方的艺术更多的是指纯艺术,也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艺术有它自身的目的,甚至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包括科学也是,核心问题都是来自学科自身,而不是实现外来的需求。但中国不是,中国的艺术都有太多的外部诉求,承担了很多艺术以外的东西,琴棋书画大部分时候不是作为艺术而存在,而是习惯上被分为教育和技术两类,也就是所谓的道和器。前者比如练字下棋以修身养性,各种书论棋论,都会提到如何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提升自我修养;而后者,就比如片子里唢呐班,要应付世俗的各种仪式,还肩负着替死者盖棺论定的使命——其实这也不算越俎代庖,中国的音乐从一出现就带有政治和社会的意义,有区分等级的作用,对活人也是如此,所以孔子会因为八佾舞于庭而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时代就是会变的,现在没多少人弹古琴下围棋了,人们有其他修身养性的手段,西洋镜里说,只要是人就得看戏,不看戏的是畜生。可是现代人也看戏,看的是电影,不看京剧了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艺的寿命当然不可能超出它所依托的社会基础,现在连土葬都没了,谁还会写墓志铭神道碑呢?现在不是它的时代了,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寿命,早晚是要死的。就像我很早之前说的,我们需要明白这个道理,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对死亡漠不关心,而是让我们在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坦然泰然,不会手足无措,以及更重要的,无论眼前的一切有多美好,都始终保持危机感,珍惜当下,不要以为铁富贵一生注定,烈火烹油般繁华的宁荣二府也不过百年的运道而已
片子的结尾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勉强找来了个不算团圆的团圆,但也很让人琢磨:然后呢?什么叫遗产?说白了就是给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找个葬身之地,就像瓶子里泡着福尔马林的标本,留着让后来的人们知道它曾经存在。古人追求三不朽,这大概也算是立言了吧——但是谁又能不想立功呢?更何况这里是中国,片子把大环境设置成了传统的中国社会,唢呐又是传统的中国文艺,被保护,就说明它已经不足以支持自身,变成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宣告了死亡,这既是个保险箱,也是个死胡同,再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
难道真的没有出路了吗?我看是这样的。有人说唢呐可以改变自身来迎合这个时代,我看还是算了吧,让它安安稳稳的死,给它个囫囵尸首,保留最后的尊严。既然不属于这个时代,那就别让一百岁的老莱子粉墨登场彩衣娱亲了——更况且还不是亲生的。当年京艺论坛的酒神网友在谈到京剧革新的时候说,一门艺术一旦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样子,就不要再为了迎合时代而改变了,否则即便如古典诗歌那样有极其强大的内核,也会变得面目全非,更何况京剧没有这么强大的内核,只怕会失去自我,不伦不类。这个道理用在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上其实都成立,还是那句话,时代变了,随它去吧,自古以来那么多绝技失传,可惜吗?新的时代自然会有新的绝技,江山代有才人出,儿孙自有儿孙福,今天的经典就是昨天的流行,今天的流行也许就是明天的经典
每个行业的发展史都是这样的一条不归路,也都会有一些人面对变革选择了坚持。坚持只能赢得尊敬,不废江河万古流

2016年03月10日

这年月还有人相信勤能补拙这种鸡汤话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3:47

拙就是拙,勤也就是个心理安慰而已

2015年01月8日

随便吐几个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的槽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1:39

1,穿林海跨雪原都唱了,怎么把气冲霄汉给掐了,这句导板听的就是这个嘎调
2,枪战大量致敬90年代香港老片枪神
3,打虎的老虎动作不符合生物学
4,上山一折原著有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样板戏为了突出英雄的高大形象而简单化处理,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理解,电影里处理的也过于简单粗暴淡水平汤,只是渲染了一下紧张恐怖的气氛就完了
5,溜月汪摘中申星章耐居是江湖春点,怎么土匪和天桥卖大力丸的用词都一样
6,配乐大量借鉴了样板戏,但是用的不是地方
7,故事片嘛,情节不好可以拼台词,台词不好可以拼人物,一部故事片要有多烂,才能让人用“3d效果真好”来评价?至于那些号称不在乎情节,只想看看港台导演通过红色经典想表达什么的人,上学时候肯定特别热衷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2014年06月5日

悬疑片千万别是大牌演员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0:39

太容易猜到结果了

2014年03月3日

导演啊,拍的太不认真了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2:25

啊朋友还钱1小时7分的时候,开门进包间,结果就看见,门里外的包间名不一样

2014年02月25日

原来不只我觉得frozen是百合片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3:36

一见钟情不靠谱,男友是骗子,最终的true love还是好姐妹,居然还拍的是动画片,这是要齐根上培养拉拉啊

2014年01月7日

今天这长安可没白去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3:00

怎么詹磊的秦英改扎靠使大枪了

2013年11月13日

忽然想起见某票房这么处理斩经堂的结尾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3:10

杀妻回来见娘,老旦的词是这样:
吴母:如今儿是助莽还是归汉
吴汉:儿不助莽也不归汉,情愿在家侍奉老娘
吴母:不肖,如此我那贤德的儿媳白白死了不成么
这么一来,老太太的形象就能立住了,再自杀也好解释

2013年06月28日

听杨宝森桑园寄子有感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1:39

没嗓子的人就别唱这个戏了,娃娃生唱趴调实在听着虐心,心疼孩子啊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

2013年06月24日

富春山居图广告失策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2:13

张静初的SUV从天上扔进顶楼的窗户,驾驶气囊居然没有弹开,简直是在黑大奥迪嘛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

2013年02月18日

尼玛云图真心难懂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3:02

幸亏我早就看了点剧透,知道是6个被掰开了揉碎了打乱次序了的各自独立的故事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

2013年01月16日

这个片真的沾艺术的边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1:59

话说一代宗师这个片,还真不是我应该看的,王家卫已经超出人类智商的容忍范围了。之前看到好评如潮,我就觉得它肯定不适合我,及等到看到邹静之老板在微博可着劲的夸,我又有点怀疑了,因为邹静之的水平我大概还是知道的,不应该太垃圾。后来妻也禁不住无数的宣传造势,建议去看看。于是,今天临时决定,那就去看看吧,哪怕就是去听听李晶的坐宫呢,也不算是白去——就像网友说的,没有几句京剧,就好像拍的不是民国片似的。李晶偷偷的告诉我,那几句真是她唱的,我倒是更想知道那个架是不是她打的,嘿嘿。由于早就知道这个片有两个多小时,所以我们选了不是很晚的八点场。下班,赶紧赶过去,连班车都没等
事实证明,我还是对的,这个片不属于我的智商范围,唯一的好处就是听了几句戏,除了李晶的坐宫,还有洪羊洞和见娘。尤其那两句见娘,疑似罗筱宝,这个我听不出,还是等等别人的鉴定结果吧
其实一开始我的感觉还是很可以忍受的,看着开场的那段雨中的乱打,我当时就觉得,王家卫的片反正从来不讲故事,就这么看俩小时的乱打也就不错了。结果果然,我还是太没想象力了,王家卫玩的从来都是不走寻常路,人家是用字幕和旁白讲故事的导演,镜头只是营造气氛而已,补充一下那些字幕和旁白没有讲出来的东西,这也是王家卫和其他人的区别所在,别人都是相反,用镜头讲故事,略有不足才用字幕和旁白来弥补。这时候我就一直被一个问题萦绕着:为什么邹静之会给这种片抱粗腿捧臭脚
在字幕和旁白的帮助下,我串起了有梁朝伟参与的这部分故事,让故事的梗概大概有了个虽然模糊不清但还算可以辨识的眉目。这个需要费力的不断记住字幕里的那些时间点,到底先出现的片段是1950还是1940,几个片段到底谁在前谁在后,什么什么的。还好我对数字还算敏感,这个难度很快就被克服了,我默默的记住了那一个一个支离破损的段落,还有那个台词课不及格的配音念出来的一句一句啰嗦没文采的旁白,然后在心里重新排列组合了一下,就像看科教片带听解说一样。终于,一个正常人可以理解的故事,也就呼之欲出了
我不得不说,这真的是艺术的手法,这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人都说“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但这就不是杜甫了,这就不是圣人了,这么写出来的句子就不是诗了,就是大白话了,就是要拆开了,打乱了,再重新组合起来,就是不能按照正常人习惯的顺序展现出来,这才是艺术,这才有境界,这样才能把王家卫送上神坛——我的个老天,我尼玛居然开窍了,我知道什么叫王家卫式的艺术了。一样的句子颠倒,别人写出来,那叫错乱,杜甫写出来,就是艺术;一样的颜色瞎抹线条乱搁,别人画出来,那叫涂鸦,毕加索画出来,就是艺术;一样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别人拍出这么没有逻辑没有顺序的东西,那是剪辑的时候给胶片洗了牌,王家卫这么干,虽然也是剪辑的时候给胶片洗牌,但是人家是故意的
最后的演职员表,回答了我最先前的那个疑问,为什么邹静之要力挺这个片——这个片就是邹静之参与制作的啊
只是还有一个问题,字幕里没写,旁白也没说,所以我还没想通,那就是,张震小沈阳的那一段,到底是干什么的,我还以为是换了一个故事,依然是从雨中乱打开始——王家卫讲故事必须从雨中乱打开始。但是很快,梁朝伟又出现了,再后来,小沈阳再也没出现,让我原计划的张梁对打也最终也成了泡影。我琢磨了很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一段到底是干什么的?王家卫的钱太多没地方花,所以必须找两个人来分账?小沈阳和张震被后台女老板潜规则了,必须安排一段镜头?因为赵本山出面了,所以小沈阳也要露一脸?一切皆有可能,徐锦江也不过就是跑个哑巴龙套嘛,好歹本山大叔也还算是会演戏的,小沈阳只是展现本色而已。一直到散场,在从电影院出来的路上,我和妻闲聊着闲聊着,突然我就醒过攒了——这是王家卫的良心,这是王家卫的救赎,他知道观众里会有我这种不懂艺术的笨蛋,看梁朝伟的故事看的费解,所以派张震小沈阳来搞笑一下,讲个笑话活跃一下气氛,免得太尴尬,也算是买一送一,让我值回票价,花一个片的钱,看了两个片,买棺材附送骨灰盒,别管大小也是多了一个
哦对了,想看武打片的,就省省吧,免得失望,对心脏不好,片里所有的打架场面统统都是慢镜头摆pose,武打舞蹈什么基础都用不上,我都能演,还是十二生肖比较值得期待,虽然我没看,但是成龙一直都以真功夫为号召,老了老了,虽然打字戏在数量上有所保留,但是质量并不打折,还是看这个能看到点真打的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

2013年01月2日

《大上海》是在调戏梅兰芳吗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5:20

以前曾见豆世兄帖子谈起影视作品中的京剧bug(http://blog.xikao.com/2012/09/18/1204),当时还觉得,豆兄真是小题大做了,这种话题,只合充作戏迷艺人之间的谈资,原本是不足为棒槌道的,可是今天看了《大上海》,却也忍不住想说几句
那个程摘梅,有人说就是在调侃梅兰芳和程砚秋,这个说法纯粹打趣,没什么意思,我当然不是开这种低级趣味玩笑的人,我要说的是,为什么字幕明明写的是1915年和1917年,而剧中人物却能唱起京剧凤还巢,而且还是梅派的腔?京剧的凤还巢是梅兰芳编的,首演时间我不大记得,但是可以确定,是1920年以后。等到了最后大结局的那场所谓的“女将军大破番兵”,竟然唱起了京剧穆桂英挂帅,又是梅派的腔。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1958年根据同名豫剧改编的作品,后来成了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而剧情这里的时间背景,再怎么晚,也是抗战期间,穿越了十几年。当然了,如果仅仅如此,那还不是最搞的,更搞的是,前面先出来一个番将,说什么摆下天门阵,接着就唱起了捧印,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这到底是破了天门阵还是没破呢啊,自己就骂题了
不过有一点就是,舞台上飞道具枪扎死人倒不是什么离谱的事,武行演出用真刀真枪原本就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卖点,而且故事的背景还在上海,就更可以理解了
当然了,为了遮羞,最还也还只好补充说一句:这也就是希望可以作为看戏的演戏的人之间的一个话题而已,拍电影随它去了,演义小说都可以恶搞历史,三国西游还能成经典,上天台可以有凌烟阁,霸王别姬可以有一刹那,京剧可以穿越,现代人拍电影又何必一定要遵循什么事实呢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

2012年11月14日

四大名旦比着听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1:17

可叹荀慧生娇媚活泼但是不会青衣,尚小云英气勃发但是唱不好大路戏,程砚秋唱做无敌但是京白难听,梅兰芳倒是来什么都不别扭,但是没有一项特长能明显高于其他三大名旦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

2012年09月12日

老言腔果然更适合好嗓子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3:42

最早听二李香港五家坡就纳闷,怎么效果这么好,后来发现李和曾使的是老言腔,这就不奇怪了,言程本来就很配,但还有点说不出的疑惑,直到看言慧珠说,老言一直希望有个好嗓子唱言腔,说那样效果会特别好,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2012年09月11日

原来如此——蝙蝠侠2012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2:39

如果把权力交给一群对社会不满总觉得社会亏欠自己欺压自己的人,会怎么样?这部电影回答了我们。当那些囚犯从监狱里冲出来之后,他们干了很多事,比如掠夺富人的财富,而不管这些财富的积累是通过合理的渠道还是缺德的手段,也不管这些财富被用于造福人类还是为祸天下;又比如设立所谓的裁判庭,但是却没有律师没有证人,只有一句“你有罪”,被告人唯一的权力就是去死
美国人对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排斥的批判的贬低的,但是别以为这只是电影,就在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就在发生这这样的事,参与者也恰就是那些曾经的自以为社会欺压了自己对自己不公平的人们。把权力交给这样的人,天下还有更邪恶更愚蠢的事吗?当时的中国元首就做了这样的事,而后来发生的,也都和电影里描述的完全一样,比如批斗会,比如打土豪分田地,比如破四旧
逃跑的唯一通道是一座大桥,但是大桥已经被炸断了,小警察让大家上车,福利院的老院长悄悄的问,不是已经没有路了么,小警察却说,那又如何,难道让大家绝望的等死
呵呵,如果这时候还有人说什么知情权,那才是白痴。危机面前,对民众保密,确实是必须的,民众本来就没有资格知道所有的真相,有些事,它们还是不知道比较好,少些骚乱,少惹麻烦,对它们自己也好
这就是美国人的价值观
顺便说一句。我看蝙蝠侠系列,基本上情节都是反的,最早,80年代还是90年初的时候吧,看的蝙蝠侠,故事是说,企鹅,母猫,riddler和小丑从监狱里集体逃了出来,而且联合了起来,蝙蝠带着罗宾一个一个的又把他们抓回去,然后才看了四集,分别是这四个人都是怎么被蝙蝠抓起来的,接着是罗宾怎么和蝙蝠凑到一起去的,再后来还有了个batgirl,bruce的妹妹,也是个高手,之后是bruce怎么变成蝙蝠的,这次的2012版,才算是和前面的顺序是正的接上,呵呵,还真不容易

2012年07月5日

青京赛第二天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2:56

果然没赶上斩子,堵车,唉,只听到最后一句,不过也知道水平不怎么样
李博果然好,3年前在畅和园听他的时候就觉得,不但嗓子好,畅和园不带麦唱武家坡,照样响堂满全场,而且是真的在演戏,不是台词走完不出错就完了。这次一看,进步了,好
南阳关有点失望,不过也还不错了,姑娘的嗓子,活脱的何玉蓉,没有女老生的那种所谓的雌音,控制的好,相比搜孤救孤的声音像王珮瑜,女老生的痕迹明显,要好很多。不过最后的开打还不如不要,藏拙比较利于得分
清风亭的僵尸漂亮,而且不死学,相比起来,同时麒派,描容上路就有些太模仿周信芳的嗓子了,其实演员的声音可能应该还不错,但是一定要憋着压着,连我媳妇都能听出来这个唱的很不顺
野猪林是个小窄嗓子,没了

2012年07月4日

青京赛第一天就看的我是惊心动魄啊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3:22

到家开chrome上网看直播,结果cntv提示必须ie或者ff,我开ff,才忽然意识到,以cntv的技术能力,应该是分不清ff或者win的区别的,其实人家想说的是,必须win下才能看,mac或者linux都不带玩
实践证明我对了,开了win,用ie,才看到。这都是花絮
等我打开,已经介绍白帝城的演员了,等我仔细看,四个龙套已经出来了。且慢,怎么帽子上有红球?你们四个疯了吧?皇上在这哭兄弟,你们还敢戴红的?然后我就去开火做饭,只拿耳朵听着,只听一声“有请皇伯”,怎么听怎么是四个人的声音。除了关兴张苞,还有谁管刘备叫皇伯?关平死了,难道是那四个龙套?不至于的吧
哭灵牌,跟仁德川学的,看来是言派,但是听酒神老板说,老言的哭灵牌,那就是老老实实的学老谭,这个⋯⋯更像是兴朋哥的风格,照着把人的骨头哭酥了就去了。最后一句“满怀怒气”,怎么听都听不出来生气,就是个娘娘腔
再后来,就不怎么注意了,做饭吃饭,然后媳妇回来了,说话聊天,有一句没一句的顺便听着
二进宫的花脸,比老生还卖力气,哥们,今天是老生的比赛,您是来陪人家站着的,看看蓝天的程恩官,那多明白,知道哪详哪略
要说这复赛的水平,也真是参差不齐,就连我媳妇这种听说过名字的戏不到20出,看过的戏不到10出的,都知道谁好谁不好了,打分按说应该是挺简单的事了吧,可看这分数⋯⋯唉,情面啊,照顾啊,昭然若揭了
演员选的剧目也是,有要死的,有哭灵的,我就看了5段,3段丧气的⋯⋯如果不是因为唱的实在不咋的,其实我应该会很喜欢

2012年02月20日

看完我愿意,就一个结论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2:32

所谓东施效颦,就是李冰冰的这个水平去学吕丽萍

2012年02月14日

看了饭局也疯狂,就一件事很纳闷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1:41

怎么会有五行全缺的八字呢,顶多缺四个啊

2012年02月9日

我就觉得gdg的山东二黄应该是有个什么出处的嘛,果然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1:32

杜文林的焚纪信
我就觉得gdg不应该有这么好的创造力

2012年01月31日

虽然情节很夸张甚至夸大到扯淡,但是大魔术师有一点说对了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0:08

魔术是可以帮助人的,这样的魔术才是好魔术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那些年的修行,所得也不过如此,但身体力行而已

2012年01月16日

偶然翻出一部老片,片头的一段字幕很是有趣,故摘抄如下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2:17

Between December 25th and January 1st the number of people on Match.com, CraigsList and MySpace increases by three hundred percent. (The Los Angeles Gazette)
而伴随着一段段接吻镜头的话外音则说(听写,不保证正确):
The midnight kiss, it’s not just another kiss. It is all the hope of romance of year culminating in just one moment. And they’re over-hyped kiss and with their so much calling, taxi-ing, IM-ing, planning, hurrying, drinking to make it happen is all set in the moment when time is up to take centre stage. When you can probably feel the way of the years to come to mix the loneliness and missed opportunity, year’s gone by. For years, I used to work at a video store. On new years I would always deal with what I thought with my people, those broken hearted souls that hate the whole passion traded night. The ones that wanted to quietly and privately swallow their own self-pity to getting drunk on the fictional romance and heartbreak others. That was me, the lonely honker down type, waiting the night to blow over. But sometimes it was so long that you can no longer follow routine any more
大概有些人已经知道是什么片了吧,呵呵

2011年06月27日

建党伟业拍的还是有几分写实的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0:58

起码它表现出了当时的那些所谓的进步人士是如何利用民众和青年们的无知和轻信去煽动和愚弄他们,而且还很准确的表现出了这些所谓的进步人士自身的狭隘偏激和局限

2011年06月24日

金五星三天的戏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6:15

国京在金五星连演好几天,君乐网友送票,于是我挑了两天,向她要票,请她快递给我,快递费嘛……当然是到付咯。结果她觉得快递费太贵,我会很不划算,于是就多给了我一场,而且每场都给了两张——好人啊——所以带小维看了一天,约山鬼兄看了两天
周日的遇后龙袍,前面垫的是戏凤,大概是这个演出不重要,所以马前的厉害,遇后龙袍前面垫了个戏凤,也才勉强演了2小时20分钟。戏凤没看全,等我到的时候都已经捡完了裤腰带了,但是就后半截来看,水平也就是那么回事。遇后龙袍的老旦从一出场听上去就是从来没挨过饿,这么一来自然就导致,人物没有了层次感,前后一回事。老旦放开了喊,大概也只有对花枪可以这么干,连佘太君都要酌情对待,更况且瞎婆。后面的打龙袍二十分钟就赶过去了,没有上娘娘,而且用的是太医治眼睛,我觉得还不如求神来得能自圆其说
周二的探母,也很失望,坐宫的时候丁晓君嗓子放不开,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就合着李阳鸣。坐宫一结束,四郎就换成了马翔飞,结果依然很失望,见娘的细节处理和人物感还不如南昊,六郎进帐通报,他就在外面站着,对着上场门捋胡子。这个时候四郎的心情应该是焦躁的,急切的,好演员到这,先侧耳朵听帐内的动静,然后掸扫身上的尘土,都是做戏的细节。不过和李阳鸣比,起码马翔飞那条嗓子比较容易接受,还是老生该有的动静。吕耀瑶的太后也实在是暴露了程派所有的弱点,程派讲究字的头腹尾,所以韵白好听,但是念京白就不够脆,而且节奏不好控制。程砚秋本人的京白我没听过,但是从二代开始,比如火焰驹,京白就很是个问题。整出探母看下来,唯一有点意思的就是张威的小生,见弟的时候做戏很足,一进帐的惊讶,四郎唱弟兄分别十五春的时候还配合着唱词有表情动作,但是也有抢戏的嫌疑,呵呵,那就很难说了。没有上四夫人,小番也没交代,忽然就有了,一下子没了,突然又出来了
周三原计划的女起解、男骂曹、穆柯寨,临时换成了男骂曹、女起解、闹天宫。男骂曹的鼓不脆,而且点不够,没办法,我的手机铃声都是杨家哥俩的这段鼓,听的太熟了。女起解的词是张派的,但是腔上又不怎么张,这些都还可以忽略,但是从一出来就很不在戏里,一段低头离了洪洞县,唱到来世变犬马当报还的时候,居然笑的那么开心。丑过分模拟萧先生和梅先生的那版录音了,憋着嗓子,又没有萧先生的那个功力,不好听。闹天宫基本上只能说,必须有的都有了,其中众神将的阵容还不错,因为是临时换的戏,所以没有详细的名单,只是大致记得,有潘月娇、魁魁、危佳庆和宋奕萱。魁魁很搞,哈。但是其中有个问题就是,开打的时候猴子戴的是软罗帽,当时山鬼兄就跟我说,软罗帽应该是上西天的路上才戴的。虽然西游记的戏我看的不多,但是这点我也觉得有点奇怪。查到了一些老照片,也都不是戴的软罗帽(比如http://scripts.xikao.com/photos/02006006.jpg)。但是经过向老先生请教才知道,李少春重排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时候,就是用的软罗帽,所以这么看来,其实也不算是错,但是既然挂的是闹天宫,是不是还应该按着闹天宫的行头呢——顺便说一句,动画片版的大闹天宫,猴子在花果山穿的也是行者的那一身,尤其还有虎皮裙,显然也是个大bug,虎皮裙,那是从五行山底下出来去取经的路上打死老虎以后才做的
三天的流水帐大致如此,其实我真怀疑是不是这个演出,不录像,价钱不高,而且领导也不在,大家都偷懒欺负人
有意思的是,这三天张威基本上天天都在。打龙袍和探母都有,第三天的穆柯寨给取消了,要不还得再去个杨宗保,险些就是张威的专场了——话说,张威还真是物美价廉呀,哈哈

2011年06月22日

戏该不会是前后都勾着的吧

Filed under: 视听 — gcd0318 @ 05:50

第一次看清官册的时候,寇准的一句得意洋洋发笑声,就让我觉得这反映了历史上人物真实形象里的张扬的一面,果然后来就知道,也有罢宴这个戏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