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睛看世界

2019年09月12日

南腔北调,老书新读

Filed under: 广告 — gcd0318 @ 04:04

最早听说江晓原教授,是听老师把武王伐纣这个老掉牙的题目讲出了新花样,最后就提到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关于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的考证,让当时的我着实吓一跳,三千多年的事能定出十几年的范围,于是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也就知道了主持这项工作的专家是江晓原。后来就是零七碎八的看了很多江教授的文章,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此外听过一些江教授的报告,但也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这本书我也是很久之前买的,但是一直没读,毕竟买书总比读书快。对话录是个不太常见但也不罕见的形式,两位教授往来展现出的对量化考核和(反)科学主义的反思也贯穿始终
量化考核是个很大的问题,就如江教授说的,本来是为了督促学者做研究,但是渐渐就走样了,成了重量不重质,尤其和职称学位经费这些事情挂钩之后,就变的更糟,其背后的原因很多,比如掌权者不懂专业,只能通过其他机构的结论间接评价研究人员(比如,发表在一级学刊的论文就比发表在二级学刊的论文水平高,发表三篇论文的作者就比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水平高),然后借此决定谁要晋升,谁获得更多经费。而这种考核引发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买书号出版一些不会上市销售的书,买版面发表一些灌水甚至纯水的论文。这是一个问题链,而量化考核就串在中间承上启下,很明显的能看到这个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如何应对,就值得思考了
按照一般的思路,取消量化考核,但是这样会不会放纵研究者偷懒,是不是每个研究者都像江晓原教授那样,能自觉的思考和研究,是不是每个失败的课题都能得到谅解,这些都是很难控制的事。那么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从源头抓起,因为所有对取消量化考核的顾虑,都可以追溯到掌权者不懂专业,因为不懂专业,所以不能判断质量,只能看数量,投入了经费,就要看到成果,因为不懂专业,对于失败的项目,无法判断是天灾还是人祸,那么就让懂专业的人来做评价,但是这样也很麻烦,会不会引起新的权力交易,评审怎么确保是客观的,懂专业的人如果把大量时间用在这种事上,是不是会侵占他们的研究时间,等等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在本书以及江晓原教授的其他文章里都有涉及,而且还做了很多讨论和解释,在副编里回答一个提问时候说,也许现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但这不等于我们就要停止对量化考核的反思和批判,就像高考,虽然弊病很多,但它仍然是最公平透明的选拔手段
而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的对抗,则更是无处不在,尤其就像两位教授所说的,现在的科学已经俨然一种新的宗教,不容置疑,凡是不符合科学,甚至只是现有的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都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这无疑是有害的,不科学的。科学主义也承认科学会有问题,科学要不断的自我改进,科学也有解释不了的现象,但是却始终坚信,只要科学继续发展,就一定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就一定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谓反科学主义,就是要反对这种思潮,认为有些问题不是科学能解决的,有些现象不是科学能解释的
江晓原教授也算是我的老校友,学问的根基是天体物理,在敝校的各个科系里,天文系可算是顶峰上的顶峰。南京大学天文系一直以招生少,淘汰率高著称,一直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天文系一年也只收二十几个人,而天文系的老师也说,虽然招了这么多人(二十五个就叫这么多,让我们两百人的计算机系情何以堪),未来倘或有三两个人能做出名堂,这一年的学生就没算是白招。而江晓原教授后来转去研究天文学史这种游走在科学和人文之间的领域,学兼文理,不可能不懂科学,也不可能不通经史,不似那种数学不及格却稍微会写几行字于是喊着数理化没用数学只要学到初二的愤青书生,所以江晓原教说这么说,是足以引起文理两方面的思考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每一篇几乎都是从其他的书引申开,每一篇的结尾也还都会有相关书籍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和零售价,因此,把这本书作为一条线索,选取有兴趣的题目下对应的书籍来阅读,也是这本书的一大功用

发表评论 »

还没有评论。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