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睛看世界

2023年12月28日

真理不可轻传

Filed under: 感悟 — gcd0318 @ 16:45

整理硬盘,发现长安三千里看完了没删,删之前又点开看了两眼,就想起李白自称的,自己写诗都是随手写随手扔,十之八九都丢掉了。现在传世的李白诗文加上不同版本疑似伪作,也就一千多一点,这么算来李白起码写过上万的作品,考虑到李白爱吹牛逼的个性,三五千也总是要有的,只是大部分都丢了。可惜吗?也未必,毕竟作品都是依托于作者的性格,只有李白的这个性格才能造就这样的诗文,而李白的这个性格也必然导致作品大量散失的结果,本来也是一体两面的事,总不能像某个江州小吏那样,人还没死就亲自给自己编全集,反复修改,还誊抄好几个副本到处保存生怕失传,真数据备份的先驱
如果把司马迁当成历史学家,那肯定是有大问题的,但是把他当成小说家,那么酷爱胡说八道编故事就反倒成了优点。司马迁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起码底线是有的,写一家之言的目的也不是扬名立万,而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周某人说这是封建时代的作法,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不再流行,岂不知中晚唐就已经有人在实践了
这就让我想起大学时候的一位老师,讲课专喜欢挑注释挑课本上推荐阅读的这些小字部分去讲,用他的话说就是,大字部分自己看都能看懂,小字里面藏着更深刻的道理,那才是需要老师教才能理解的。无独有偶,还有一位曾带我读书的前辈先生也说起过,他的老师喜欢把一些最重要的东西写在不起眼的地方,所以他读老师的文稿就特别仔细。当时我还年少无知,傻呵呵的问,如果被学生忽略掉了怎么办,先生说,那就说明这学生不配学到这些重要的学问,这些学问就活该要失传。后来我看武侠小说,越是各种高级的秘籍,越要藏在隐秘的地方,就忽然理解了这种一百年前早已不流行的作法,就像是入门的考试,只有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才能证明有更进一步学习的资格。这个套路在动画片里常见,比如中华小当家进阳泉酒家,更直接的是金米进大林寺,老师傅还担心他过不去入门的考试,而主持大师却说,如果他是这个材料,一定能考上,如果不能通过,那就说明资质不够,不是我们要找的人
也大概是因此吧,有时候我也会故意埋一些皮很厚的哏,静等着有人看懂了,和我一起偷偷一笑。当然了,大部分时候这种包袱都是不响的,那也无所谓了

2023年12月11日

闲扯一个橙子

Filed under: 故事 — gcd0318 @ 22:26

吃完饭没事,看到桌上有橙子,就想吃,但是水果刀被猫蹭过,要洗过才好用,我又实在懒,所以手剥橙子来吃。挺酸,勉强吃了心里不服气,又见另一种不知道是橙还是柑的水果,比刚才的橙子小点,但也是很难剥皮,所以又费劲不小。不过这小的倒是很甜
突然就想起晏子春秋里讲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便顺便想起了这句话在我这里的几次反转。很多人应该都是在小学课文里知道这句话的,剧情呢,太过家喻户晓,我也就不掉书袋了。小学课文里当然是讲晏子很机智,我也就这么接受了若干年
但是后来吧,大概是到了中学,生物课讲了门纲目科属种,我就突然好奇,查了一下橘和枳,却发觉这俩根本不是一种水果,在生物学的分类上很接近,同属不同种,所以其实应该不存在什么产地不同水果就变了的事,这就好像尼安德特人不可能换个地方生存就成了智人吧——我也不知道能不能,但就算能,应该也不是肉眼可见的时间尺度内能完成的,橘枳应该同理
但是这里就有有个问题就是,橘和枳都是南方水果,理论上楚人应该很熟悉才对,而晏子是山东人,一个山东人拿对南方水果的误解和楚人逗咳嗽居然还赢了,这事怎么就这么不对劲呢
这事吧,有几种可能。比如,可能是楚王不和他一般见识,因为毕竟楚王听晏子说淮南淮北一番话后,是嬉皮笑脸的道了个歉的。齐是老牌的诸侯,楚也是大国,晏子时代的楚王应当在康昭之间,具体这次晏子见到的是谁我就没查过了,但是这几任楚王哪个都不太软,但也都不小气,不是那种玩赖的人。但也还有个可能就是,因为这事出自晏子春秋,换句话说是专业记录晏子事迹的书,曾经这本书的真假都有争议,一直到汉墓里出土了一本,说明起码不是汉朝以后的人造假,至于是不是战国就有假的,那就不好说了。而且给谁写书不得写过五关斩六将呢,那庄子里的故事还都是惠施被庄子说的哑口无言呢,所以没准这事就是编的
一直到,后来,我大学的时候,没事乱看书,看到考工记有一句“橘逾淮而北为枳”,才觉得触目惊心,原来这事不一定是瞎说,即便橘和枳不是一种水果,但是古人是真的当它们是一回事的,所以山东人完全可能说出这种话而南方人也认可,因为这个误会在当时是公认的
不过后来我就琢磨吧,周礼这玩意的来头,也是扑朔迷离,都说是出自周公,但是无凭可查无据可靠,好像最早只能追溯到汉书里的几句话,说是汉武帝时代在什么山洞密室之类的地方发现,然后成为机密档案,一直到刘向才开始研究,所以这玩意的来头,实在是……呵呵了
说到这,就突然想起所谓的晚清神书——好吧这是我瞎给起的名字,不知道学术界有没有给这些书起个专门的名字,大致就是,晚清到民国期间,突然有好多来历不明的神奇的书出现,其来头大部分都是什么,家里祖宅几辈子没打扫过,突然想起来装修一下,结果在房梁上发现一本书,还有家里牲口棚柴火垛不知道放了多少年没有清理过,突然心血来潮翻开一看,底下埋着一本书,而这些书的内容大都神秘莫测,有各种闻所未闻的“史料”,大抵是什么赵光义因为和花蕊夫人有一腿所以醋海生波杀了宋太祖赵匡胤之类这个水平的异闻奇谈。这事的真假暂且不论,也不必论对吧,但是就这个套路,这个模式,熟悉不熟悉?眼熟不眼熟?提个醒,古文尚书是怎么发现的
明白了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