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睛看世界

2020年09月28日

包袱的门槛

Filed under: 科普 — gcd0318 @ 02:54

早上听青曲社的实况录音,苗阜说王声的祖先是王承恩,台下果然毫无反应,可见这个包袱不适合当时的现场,观众并不知道王承恩是谁,所以还要后面翻回来补一句才有效果
类似的场面我也遇到过,我上学玩票的时候使的大致是:您祖上明朝就住在南京城,朱元璋那时候这就是首都,人称京城太叔,京城太叔原本是一辈古人,春秋时候的人,左传里有他的故事,我就挺喜欢这个人,他一死我就不想读左传了。这个包袱也有点皮厚,还需要捧哏的补一句,那你就是只看了第一篇就不看了,但是效果仍然不好
包袱的设计一定要根据观众的接受能力来组织,但是过去剧场演出很难预判当场的观众是什么欣赏水平,所以就需要有垫话,就是我在老文里多次提到的,通过讲各种小笑话来试探观众的笑点,然后选择合适的正文,由垫话进入正活也是需要经验和技巧的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现在这个时代,垫话基本就是走走形式,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了,也是因此,出现皮太厚的包袱也就不奇怪了。但是能在发现包袱没响之后立刻找补回来,也算是两手准备,预案清楚,反应敏捷了